李自成能灭明朝,为什么面对清朝一触即溃?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仅仅到了三月份,李自成麾下的大顺起义军便攻入了北京城,覆亡了享国二百七十余年的明王朝。
而在此之前,闯王李自成一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一支豪强势力。时至今日,史家都不乏对其人抱有肯定的态度。然而巧妙的是,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之后,所建立的大顺政权的态势便急转直下了,而造成李自成败亡的关键便是“山海关一战”。
大顺兴,满清起
能够在明末诸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能够屡败屡战覆亡明王朝政权,客观地说李自成其人较之于北京城中的崇祯皇帝算得上是丝毫不差的(甚至有人认为更胜一筹)。
然而,李自成终究只能算作是一个英雄人物,却无法媲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此二人。最能体现李自成身上局限性的便是占领北京城后,其人对于山海关一带防线的处理方式,这同样是决定大顺政权最后走势的关键一招。
可是,李自成输得一败涂地。
明政权的覆亡并不代表着全天下的平定,李自成在这一觉悟上十分的差劲。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而亡,却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交给后来的“继任者”收拾,作为接盘侠的李自成只当消灭得万人之上的明朝大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没有想到,将崇祯皇帝逼杀的他,现如今不过是亲自坐在了明王朝覆灭后的“火山口”上。
内政、外患,能够将崇祯、明朝逼得走投无路,同样也可以将李自成、大顺弄得家破人亡。
未曾意识到这一点的李自成只不过是派使者去招降了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注意这个词,是“招降”,而非拉拢。
这显然是李自成基于天下大势的一次至关重要的错判,因为在他看来,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不过是亡国之余、不足为惧,压根用不着在其人身上多费心思。然而他恰恰忽略了,吴三桂“背后”的势力。
满清八旗!
李自成的败亡之路
作为让崇祯皇帝焦头烂额的内患(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政权),显然在成功登顶天下权力巅峰之后,将“战略伙伴”外患(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政权)的重要作用忘得一干二净了。
要知道,如果没有满清势力在辽东一线分担大明朝的大部分战斗力,农民军势力也不可能如鱼得水地发展壮大,所以将其称之为“战略伙伴”关系也不为过。
可是崇祯皇帝留下的皇帝宝座不仅李自成想坐,满清的多尔衮也想一窥究竟。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而夹在中间的吴三桂便成为了这场角逐的关键点。
坐拥山海关的吴三桂退守可以抗拒满清八旗,进攻可以直指大顺政权,但很显然的是,吴三桂只能做一把刀,却无法做一个操刀人。
因为只有李自成和多尔衮有这个执刀的资格。
可惜的是,李自成将这柄刀交给了与己方势力相当(甚至更强一线)的满清八旗。吴三桂毫不犹豫地剃发纳降,做了满清八旗忠心耿耿的平西王。结果吴三桂这把刀,配上满清多尔衮这个优秀的操刀人,给李自成以及大顺政权来了个透心凉。
从李自成派军以武力收复山海关开始,到满清政权进入北京城开始,也不过是过了半个月的时间,李自成便狼狈西撤,逃回了西安。
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潼关失守、陕西陷落,李自成南下败走,四月,便遭到了南明政权与满清政权双方的夹击,身死国灭。回顾其人颠覆明朝的起义过程可谓是高歌猛进,为何反倒是与满清政权接触之后便一触即溃了呢?难道真的像多尔衮宣扬的那样,天命归清?
这一切的缘由,都是李自成自己“作”的。
李自成脱逃不出的局限
人总是难以忘记遭受过的苦难,却对一切的美好欲求不满。
成功入主北京城的李自成难以磨灭曾经在明朝政权下的颠沛流离,那一段走投无路的人生使得李自成内心产生了起义反叛的信念,也是其人能够从诸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然而,苦难造就的人性格都是两面性的。覆亡大明朝的李自成始终忘不了曾经悲催的人生,却忘记了还有更多的人正在遭受这样悲催的人生。
农民兄弟!
就像是一个乞讨者暴富之后肆无忌惮的挥霍,来弥补过往生活造成的空缺。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的李自成,开始纵容部下对民众抢掠,对官员士绅打击报复。这种行为在李自成乃至大顺政权上下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些达官显贵身上的丝缕皆出自我们农民大众的苦汉,现如今不过是拿回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
所以一直以来,李自成所笃信的仍旧是农民军起义的那一套。这就造成了其人在谋略上的重大偏差,因为他丝毫意识不到(以及麾下的将士谋臣)此刻的大顺政权已经不是四处流窜、官军喊打的流寇了。
既然费尽千辛万苦才进入北京城中,为此甚至屡犯险境,多次遭遇生死存亡之攸关,为何都不能够引以为戒呢?因为长时间地位不平衡,导致李自成所亲率的大顺政权上下,产生了一种“仇明”的心理。他们天生便抱有一种无来由的敌视明朝政权皇帝、官员、军士、甚至是农民的心态,只要你心怀大明朝,那就和我们不是一伙的。
这种简单的敌我关系判断,葬送了李自成谋图天下的最后一点契机。使得其人无法拉拢能够对大顺政权形成有力支撑的群体,例如说:有名望的豪族显贵(北京城内明末官员)、有势力的将帅军伍(吴三桂等明末军事势力)、有归附之心的京畿百姓民众。导致大顺政权在他的领导之下,未曾树立正确的起义方针,只不过是在明朝覆亡的基础上所建立起到空中楼阁罢了。
大顺,亟需一场意识形态上的转型。
对天下大势的错判、对敌军政权的轻视、对将士谋臣的放纵,使得李自成从一代英雄人物一步步地沦落至低谷深渊。
但归根结底,这一切还要源于李自成自身的局限性,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导者,固然其人有不俗的实力、禀赋成就一番事业。
可他败就败在了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没有谋划与策略制定下一步的走向,始终是走一步看一步,终究是败在了起义军逃脱不出的历史局限上。
明政权的覆亡并不代表着全天下的平定,李自成在这一觉悟上十分的差劲,崇祯皇帝煤山自缢而亡,却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交给后来的“继任者”收拾,内政、外患,能够将崇祯、明朝逼得走投无路,同样也可以将李自成、大顺弄得家破人亡。未曾意识到这一点的李自成只不过是派使者去招降了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注意这个词,是“招降”,而非拉拢。他忽略了吴三桂“背后”的势力,是满清八旗。再者,李自成纵容部下对民众抢掠,对官员士绅打击报复,这种行为在李自成乃至大顺政权上下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因为长时间地位不平衡,导致李自成所亲率的大顺政权上下,产生了一种“仇明”的心理。这种简单的敌我关系判断使得其人无法拉拢能够对大顺政权形成有力支撑的群体,最终败就败在了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没有谋划与策略制定下一步的走向,始终是走一步看一步,终究是败在了起义军逃脱不出的历史局限上。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b9996f217fcf03e74d15dd5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