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释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处: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翻译: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扩展资料: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的一本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其中收录了春秋时期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内容,古人写书不易,字少而言精,《尚书》微言大义,但是《左传》却更具有故事性,几百字就能交代出一个故事的完整脉络。
《左传》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年代为主线,确立了编年体史书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在年代之下顾及事件发展的始末,已经具有了纪事本末的端倪,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春秋》的内容过于简短,行文过于枯燥,如果没有《左传》的补充,后世人们了解春秋史是非常困难的。
《左传》以时间作为发展脉络,更奠定了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基础。《左传》一改《春秋》死板的流水账式的记史风格,采用更生动、更系统、瞻前顾后全面交代事件的编纂方法,也给后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提供了效法的样板。它对后代《史记》《通鉴》等经典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左传》并非是纯粹的道德说教,除了“经”的层面外,还包括“史”的层面,从而呈现出“经”与“史”的杂糅。我们不难在《左传》里发现它精妙地融合了看穿现实厉害的严苛计算和理想化的道德说教。
既把往事和先前的文本视为当前行为的指导,又充满着呼唤变革、赞赏权变的声音;既有赞成君主与贵族掌管更大权力的议论,又展现了反对者的立场;对于战争既有军事战略上的考虑,又存在着道德化、仪式化的视角。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左传》:春秋时期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礼崩乐坏与《左传》的历史叙事
意思: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释义:当初,虞公的兄弟虞叔藏有宝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没有进献,不久又后悔这件事,说:“周朝的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有了罪。’
我哪用得着美玉,难道要用它买来祸害?”于是就把玉璧献给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宝剑。虞叔说:“这是没有满足了。满足不了,祸害会连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亡到共池。
扩展资料:
从中可以看到,《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摧毁或者抢夺。所以如果你怀壁、怀才、怀色等等,应该像虞叔后来对待虞公那样把那些觊觎你的人打跑。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abbfcda1cfe7c2de06a3f1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