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伪,一词出自那里啊?是什么意思?

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译文: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但并非圣人的本性.圣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在于他能约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于是制定出礼义和法度。
含义: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化性起伪是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
荀子指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荀子他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指出,人不是被动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人经过长期的教育和经文的学习,改变本性。
其最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其积极引导了社会实践的修身是顺应“伪”的发展,也就是人本身的心理求知所向,礼法是为“伪”提供外在的约束规范,从而保证“化性起伪”的完成。
扩展资料:
荀子“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
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
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性起伪
出自《荀子・性恶》,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所以荀子住宅用礼仪法度去引导和改造人的本性,让人树立道德观念。
扩展资料:
化性起伪的社会影响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
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性起伪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724c3e0ff67bc660efabf8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