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弱小国的生存之道,谁敢说弱国无外交


蜀汉,虽为三国时期最为弱小之国,但其诸多故事却颇为后世所铭记,不仅是因为蜀汉的人物个性鲜明,也在于蜀汉的执政者拥有杰出的政治智慧。以外交为例,蜀汉之外交可谓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它源起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发展于赤壁之战期间,最终成熟于蜀汉立国(公元221年)之后。“一条主线,四个阶段”大抵可以概括蜀汉外交的历程。
一条主线: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构想
蜀汉外交理论基础的源头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中,《隆中对》不仅指出了刘备集团应朝荆、益两州发展,同时也点明了天下的局势,即曹操势力强大而孙、刘势力弱小,要想鼎足而立必须“外结好孙权”。
因此,与东吴孙权联盟不仅是刘备集团壮大自身的必要基础,也是其根本的外交基调。而赤壁之战形成的孙刘联盟使得诸葛亮这一外交构想得以初步实践。但是,这一外交构想付诸实践不久,由于支持该构想的东吴重臣鲁肃逝世,荆州局势发生骤变,关羽败亡和夷陵之战爆发使得联合东吴的外交理论遭到破坏难以继续。
故蜀汉立国前,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外交战略构想处于磨合和试验阶段,著名的外交事件在历史上记载也属少数。因此,联吴抗曹的外交战略思想虽然有其成果但也历经了失败,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其实践并未十分成熟。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
四个阶段:蜀汉立国后的外交实践
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蜀汉元气大伤,也因此蜀汉立国(公元221年)后的头2年,蜀吴关系因战争而走向僵化。
刘备逝世后,主政的诸葛亮并未忘却最初的外交战略构想,故诸葛亮任蜀汉丞相主政期间,蜀汉的外交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并逐步趋于成熟,大抵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同时在这一时期,蜀汉涌现了诸多著名的外交事件和杰出的外交人才。
第一阶段:邓芝出使,蜀吴关系修复
刘备逝世前夕,孙权曾经有过请和的意愿。
而在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后,蜀汉为求新的发展,亦需要重新考虑同东吴结盟,身为蜀汉大臣的邓芝看到了这一点。但诸葛亮担心孙权会因刘备逝世而有所疑虑,考虑到邓芝眼光长远,能够向东吴痛陈利弊,公元223年,诸葛亮便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以修复蜀吴关系。
果不其然,孙权听闻刘备逝世,心生疑虑,在邓芝到达东吴后迟迟不愿会见这位蜀汉的外交使节。
邓芝于是自告奋勇求见孙权,并声称此次出使并非只为蜀汉之利益更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孙权闻罢接见邓芝,陈述了自己的疑虑,即当下蜀主年幼,蜀国弱小,容易被魏国乘虚而入不能自保,故犹豫是否要和蜀国修复外交。
而邓芝就孙权的疑虑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首先,蜀吴都有杰出的人才和险要的地理环境,如果联合足可以与魏国抗衡。其次,东吴如果联魏抗蜀,魏国强大吴国弱小,魏国势必欺凌吴国要求遣送质子,到时候吴国若不顺从则魏国就有吞并吴国的借口,而蜀国也可乘势入侵。
由此,吴国联魏不如联蜀,一来联蜀是相对平等的外交,二来联蜀对东吴而言是具有长远之利益的。孙权听了邓芝的理由之后认为很有道理,故决定联蜀抗魏,并同时派遣张温出使蜀汉,修复两国的关系。
这一段蜀汉著名的外交事件不仅是蜀吴修复关系的序幕,也是邓芝扬名的第一件大事,不仅历史中记载了邓芝向孙权陈述的相关理由,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描绘了邓芝出使东吴时孙权摆下沸腾的油鼎,声称若邓芝陈述不清利弊就要效仿齐王油炸郦食油炸邓芝,其场景可谓演绎得惊心动魄。
虽然小说虚构了这一情节,却也刻画出历史上邓芝此次出使东吴的难度,而邓芝不辱使命的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胆气与智慧,也使得蜀汉的外交理论重新得以实践。
▲《三国演义》影视剧照。邓芝
(图)邓芝(?―251年),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蜀汉重臣。
第二阶段:费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685200eefa0984057b8a498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