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知人・识人・交人・用人?


只有知人才能识人,只有识人才能用人。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往往是收拢人心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只有收拢人心,才能用人。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朋友之交,应是宁缺勿滥。至于对手之交,更应知彼知己。
试看雄才大略的清世宗皇太极是怎样收拢汉族人材的。
明朝著名的将领洪承畴与清兵作战,兵败被俘。皇太极打算留下洪承畴为己效力,便派范文程去劝洪承畴投降。洪承畴当时正在跺脚大骂,范文程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内容涉及古今之事。
房梁上的尘土偶然落下,沾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他用手掸去了灰尘。范文胜回去将此情告诉了皇太极,他说:“洪承畴肯定不会求死,连衣服尚且那么珍惜,更何况他的性命呢?”
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解下了自己身穿的貂皮大衣给洪承畴穿上说:“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而视许久,叹息道:“这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请求接受他投降。皇太极非常高兴,当天赏赐不计其数,而且还设置酒宴,摆上戏台,将领们有的对此很不高兴,说:“皇上待洪承畴也太好了!”皇太极劝他们说:“我们这些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是为了什么呢?”
将领们答道:“那谁不知,是为了入主中原!”皇太极听后笑道:“这就譬如行路,我们都是盲人,如今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向导。我怎能不高兴呢?”
皇太极此论可谓高明之极矣!范文程是汉族的大学者,是一位极有见识之人,洪承畴更是明朝的大官,总督蓟辽军略,学识也有过人之处。这两人为清人人关,尤其在制订统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满清政府若无像范文程这样的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帮助制订策略,用皇太极的话说,就是“领路人”,想长期立足中原,是很难想象的。
能够知人,对于治理好朝政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宋真宗时期的王旦是个很有知人之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实际上成了皇帝的顾问。《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可谓是古往今来战争经验的精萃总结。
“知彼”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对对方的将帅、士气、作战能力、所处形势等所有方面的综合了解。如果说“知彼”难的话,“知己”就更难,所谓“当局者迷”,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如果真正能做到对敌我双方有深入正确的了解和评价,那就无往而不胜。
但在“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彼方主帅的性格、谋略、为人、心态、志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如果吃透了对方将帅,那就掌握了主动权。哪怕己方不如对方,只要能把握住对方,也不致于大败,这就是所谓的“惹不起,躲得起”。
“管鲍之交”,历来被传为佳话,几乎尽人皆知。说的是管仲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牙深知他是个贤能之人,对于管仲的“贪”和“畏”,鲍叔牙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知道管仲是出于赡养父母才这样做的。后来,鲍叔牙又极力劝谏桓公让管仲当国相,终于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所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场相知,管仲才成为一代先贤,鲍叔牙也名垂千古。
如果没有知人之明,那就会危险四伏,就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越是高层就越是如此。俗话说的好,“无情最是帝王家”。正所谓“高处不胜寒”。楚成王立嗣的事很有意思,他无知人之明,又不听臣下的意见,所以有缢死之难,而商臣的老师却十分了解他的学生,促成了弑父之乱。
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王起初打算立商臣做太子,特地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您的年纪还不大,而且又有许多内宠。如果立了商臣做太子,以后再加以废黜,就会产生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纪小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故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不能立他做太子。”楚王没有听从子上的意见,仍旧立了商臣做太子。不久以后,又想立公子职做太子而废黜商臣。
商臣听到了这个消息,但还没有弄清楚,于是请教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个消息的真假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姑姑而故意装作不尊敬她。”商臣听从了潘崇的建议,并故意侮辱她,他的姑姑发怒说:“啊!你这个贱东西!无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职做太子了。”
商臣告诉潘崇说:“君王要废黜我是确实的了。”潘崇说:“你能侍奉公子职吗?”商臣回答说:“不能。”潘崇又问道:“你能逃亡出国吗?”商臣回答说:“不能。”潘崇接着问他:“你能够办大事吗?”商臣回答说:“能。”
冬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等围攻成王。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没有答应成王的请求。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而死,谥号为“灵”,但成王死不闭目,谥为“成”,才闭上了眼睛。
楚穆王即位后,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产赐给潘崇,让他做太师,并且封他为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潘崇对商臣真是了如指掌,在他的直接策划下,使商臣登上了楚王的宝座。实际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即使有知人之明,在很多情况下又是无能为力的。有一种政治预测,不是为某一具体的事物考虑,而是高瞻远瞩,为未来做好准备。也许,这种准备一时还看不出效果,甚至会有负面反应,但对将来,却意义重大。
据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用政治来解释战争:那么,如果要用战争来解释政治呢?政治就是战争的和平形式。原来,政治与战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政治是和平时期的战争,而战争则是流血的政治。把政治的某些方面划人兵家,是有其内在的根据的。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政治预言家。
这些人,好像能上知一千年,下知五百年似的,实际上,他们也是平凡普通的,只不过善于根据社会形势、人事去分析得失成败以及各种力量的对比发展罢了。所以,高瞻远瞩就成了统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中国在政治预测方面的智慧是相当发达的。但这种预测又无一定之规,总是根据具体的世事变化而变化。总起来看,不外乎从社会发展、形势变迁、人事转化三个方面人手。
在《三国志》中有一篇著名的“隆中对”,是诸葛亮在隆中回答刘备有关天下大势的咨询的。在这席冠绝千古的谈话中,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而其后的形势也正是根据他的预测发展的,诸葛亮可谓是一位“国际形势预言家”了。但细看这篇“隆中对”,就可看出,诸葛亮并无什么特异之术,他绝非靠能掐会算来预测出天下大势,而是完全依据于对现实形势、人事的准确全面的了解和细致周密的分析而做出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旦出了隆中,就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靠了他的努力,刘备才得以与曹操、孙权抗衡而三分天下。看来,要想做一个政治预测家,不能以隔岸观火的悠闲态度来对待世事,有时还需要积极地参与和投入,才能实现自己的预测。在这个意义上讲,那就不仅是政治预言家,还是政治活动家了。
皇太极为努尔哈赤第八子,深有谋略。称帝后,他实行了一系列加深封建化的措施,为推翻明朝和建立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其中,皇太极礼贤下士,善于利用汉族知识分子,是其成功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其后的乾隆帝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人编写《贰臣传》,将投降清朝的汉族大官一百二十五人列出,不入国史,其中就有洪承畴。如此看来,即使别人再礼贤下士,也不能大节有亏。
对于政治和战争来讲,知人善任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时为先;预知成败,功业可立。这是成功乃至成为帝王的必要条件。
所谓知人,就是善于了解人,有识人之明;所谓知时,就是善于洞察世事,能够掌握做出决断的条件;所谓知成败,就是能够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对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做出预测,并同时为取得最好的结果而积极准备。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61531b68ffbda8dd8d8058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