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为什么跳着走


麻雀跳着走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胫骨和跗骨之间的关节不能弯曲。鸟类的后肢由股部、胫部、跗部和趾部等部分组成,整个后肢肌肉都分布在股部和胫部,其他部位则全是肌腱。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麻雀的下膝关节退化了,后肢的胫部跗骨和跗部趾骨之间没有关节臼,胫骨和跗骨之间的关节不能弯曲,所以麻雀在地面上只能跳着走路了。
扩展资料:
麻雀退出“四害”、得到“平反”。
当时把麻雀定义为“害鸟”,主要是因为麻雀“与人争粮”。但一些科学家认为,麻雀的利害要长远看。
人民网曾发表文章《关于鸟兽的益害问题》。文中提出,一种鸟兽对于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需要具体分析,不能绝对化,并引用罗泽洵、郑作新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关于鸟兽益害问题的商榷》一文中的论述,“就麻雀而言,对农作物为害虽大,但它在繁殖期中主要吃虫,冬寒季节还兼吃杂草种子,因而还有一定的益处。”
1960年4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特地对麻雀问题作了说明,“麻雀已经打得差不多了,粮食逐年增产了,麻雀对于粮食生产的危害已经大大减轻;
同时,林木果树的面积大大发展了,麻雀是林木果树害虫的‘天敌’,因此,以后不要再打麻雀了,纲要所说的除四害中,应当把麻雀改为臭虫。”
大会批准了谭震林的报告,通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将此前修正草案第二十七条关于“除四害”的条文修改为:“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麻雀
人民网-一场全民参与的“除四害”运动:麻雀是怎么被“平反”的?
麻雀没有迁徙的特性,属于留鸟,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经常见到。麻雀性格特别活泼,胆大很大,好奇心较强,所以很平易近人。
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麻雀,麻雀也愿意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建巢,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因为麻雀非常近人,仅在有人类活动的环境出现,麻雀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种子和小虫子,但同时它属于杂食性鸟类,麻雀在人类周围生活,这样它就总能够吃到一些人类的食物残渣。因此有人形象地将他们称为“会飞的老鼠”。
虽然麻雀活泼胆大,但同时,它的警惕也非常高,稍有些风吹草动就会远远地跑开。所以我们常见到麻雀的时候,只要稍微一走进,它就会连忙蹦蹦跳跳地逃开。如果一再的追赶,它才会扑闪着翅膀飞走。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它是用蹦的?为什么不用跑的呢?
一般的鸟类都是可以用它们的后肢在地上行走的,但是,麻雀在平地上却没有行走能力,一双腿只能在平地上做快速频繁的跳跃运动。这并不是它的生活习性就是如此,而是天生的身体构造问题。麻雀的两条腿比较短,由股部、胫部、跗部和趾部等部分组成,整个后肢肌肉都分布在股部和胫部,其他部位则全是肌腱。这些肌腱贯穿至趾端,能控制足趾的弯曲,使麻雀能握紧树枝安稳地生活。但是,麻雀后肢的胫部跗骨和跗部趾骨之间却没有关节臼,因而胫骨和跗骨之间的关节不能弯曲。说白了,就是麻雀腿上的肌肉可以让它抓牢树干停留,但是却没有关节可以让它跑起来,这就使麻雀没有能力在平地上行走,而只能快速频繁地跳跃。
惯于麻雀蹦来蹦去的缘由在民间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麻雀之所以只能蹦而不会跑,是因为它曾经太喜欢偷吃粮食了,有一次它胆大到在太岁头上动土,竟然偷吃了老百姓上贡给天神的食物。天神动怒了,就给麻雀戴上了脚镣,让它以后想飞却永远也飞不高,想跑却永远也跑不动,以后想跑的时候就只能靠蹦了。
麻雀因为贪嘴惹了上天动怒,不过是个民俗故事,但实际上它确实也命运多舛。在建国后我国有相当一段时间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因为麻雀在粮食收获的季节常常成群结队地偷吃粮食,所以受到全国的通缉。一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会到处敲锣打鼓来惊吓麻雀,让它一直飞一直飞,不让它有落脚的地方。以至许多麻雀疲劳之极,纷纷坠地而死。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麻雀已经不再是四害之一了,反而因为它灵动、较小的身材成为了大家喜爱的鸟类。在城市中,它们不计较的吃掉人们丢下的食物残渣,而成为了城市中的小小“环卫工人”。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442dda1ab8422ac4d1c3b2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