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都是什么意...


墨家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家“尚同”的教义,其含义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上下同其义”,上意下达,民意可上传,天下有一个统一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尚同”,其字面意思就是崇尚统一。其实行措施就是在人民选举天下贤人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天子――三公――诸侯――正长”这样上下级分工明确的领导体系。其实行原则就是“上是必是之,上非必非之”,“上同而不下比”,“上有过规谏,下有善傍荐”。其对领导者的要求就是为官者以“治民”为为官之目的,“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众寡,安危治乱”。其能使天下治的原因就是能够做到“上下情请相通。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其重要性在于能够实现“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而“尚同”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国家富,人民众,刑政治,社稷定”的理想社会。在《尚同》的论证中,墨子一开篇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上古时期之所以天下混乱,其原因在于“人异义”,“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这样就会导致“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在对天下混乱的原因做了阐释后,墨子随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意思就是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没有人来管理,没有一个领导来统一管理天下百姓。随后,墨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措施。“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由人民选出天下的贤人,让他们来做天子。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再由他们选出天下之贤人,立为三公。三公在选出贤者,立为诸侯。最后,再由诸侯选出贤者,立为正长。由此,形成“天子――三公――诸侯――正长”这样上下级分工明确的国家领导体系。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分工和领导体系,墨子也强调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力为未足”。因为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要进行分工和分权。 既然选出了如此多的领导,又形成了这样一个上下级明确的领导体系,那么应该如何具体执行呢?墨子紧接着提出了三大实行原则: 第一,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即“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第二,服从上级的同时,要做到“不下比”,即不勾结下级;第三,要时刻做到“上有过规谏,下有善傍荐”,即对上级的过错要规劝进谏,对下级的善行要查访推荐,下级对上级有收集民情和纳谏的义务。第四,要严格公正的执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做到“举公义,避私怨”。在这四大执行原则的指导下,墨子进一步阐释了如果天子、里长、乡长、国君都这样做,一同天下之义,就能是国家得到治理。名家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足以代表名家的有两位,一位是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与庄子同一时代,并且两人既是好友又是论敌。庄周在《庄子》一书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惠子是学问渊博的学者。 另一位是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太史公认为,公孙龙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石,楚人或卫人。据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而庄子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见的平等。这种"去尊"的平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即停止兵戈,休养生息,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2a073e836e136e11f45550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