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70万苏军被围,莫德尔凭什么成“扎紧口袋”...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17个装甲师中有5位师长不是“科班出身”,莫德尔中将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并不看好这个戴着单片眼镜,貌似“斯文人”,却又满口粗话的陆军将领,会有什么大的建树。
让人惊讶的是,莫德尔的装甲战斗群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装甲师仅3天就突入苏联纵深165公里,成为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的“尖刀”。然而,经过2个月冲杀,莫德尔所部的战损也很大,手里只有50辆坦克,但他不以为然。
因为莫斯科近在咫尺,只有300多公里的路程。
随着第一阶段战役的结束,被打懵的苏军损失惨重。这让德军上下对胜利充满着信心,尤其是第3装甲师的官兵,他们跟着莫德尔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尽管连续作战2个月,但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在他们看来,莫斯科将是下一个目标。
就在全师官兵枕戈达旦、跃跃欲试之际,一纸“停止东进”的命令,让官兵们惊诧不已。同样感到疑惑的莫德尔,赶到中央集群司令部一探究竟,让他更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统帅部的目标是南下进攻乌克兰和克里木,歼灭基辅地区的苏军。
这个方案遭到包括莫德尔在内绝大多数将领的反对。他认为,首先,莫斯科是苏联首都,而且就在眼前,应该顺势而为、一鼓作气拿下。全军上下都在期盼攻占莫斯科,争取更大的胜利。换句话说,“气可鼓不可泄”,突然转向会影响士气。
其次,从战术角度,此时不适宜远距离作战。德军经过连续作战,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亟待解决,远距离作战还要面临道路、森林等问题,这都让基辅战役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有些力不从心。总之,胜算不大,不应该打无准备之仗。
更为关键的是,发动基辅战役,势必拖延战争进程。按照部队的现状,赢取乌克兰地区,再赶回斯摩棱斯克,这一来一返的“折腾”,部队是否还有能力继续作战?是否能赶在苏联冬季前解决莫斯科?因此,从战略角度来说,不可取。
当然,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按照高层的想法,此时转向乌克兰,从大战略上看,确实拉齐了战线,消除了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威胁;在经济上,获取乌克兰丰富的粮食资源,是继续战争的保障;在政治上,能迅速瓦解苏联军民的斗志。
巧合的是,斯大林也将目光放在乌克兰,他不顾众人反对,命令坚持。
尽管古德里安带着众人的意见,飞赴“狼穴”试图阻止某人“荒唐的”做法,但在他一意孤行、慷慨陈词的诱惑下,也终于被他滔滔不绝的政治、军事、经济学说所屈服,“先基辅,后莫斯科”的战略被确定下来。
8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开始南下,莫德尔所在的第24摩托化军也开始行动,直指基辅。此刻,第3装甲师的兵力只有战前的45%,好在苏联的秋季天气干燥,路况很好,很适合坦克作战,但对苏联来说,却是一个灾难性的季节。
德军的这一变化,引起了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的注意,他敏锐地发现形势的严重性,提出将西南方面军撤出乌克兰,放弃基辅的建议,但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绝;朱可夫据理力争、坚持己见,却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调任预备队方面军总司令。
其实,苏、德双方统帅,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斯大林看来,一是,在基辅决战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一旦放弃,大片国土将沦丧,这是任何统帅都承担不起的责任,唯有坚持。同时,这也是向英、美两国表达苏联坚持的决心;
二是,抱有侥幸心理。毕竟在该地区尚有几十万的苏军,尽管没有制空权,但在地面上,苏军多少还是有些战斗力的。更何况,在局部战斗中,苏军也确实取得了胜利,只要布防得当,西南方面军完全有可能坚持到援军赶到,扭转战局。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失败,也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在广袤的乌克兰地区与德军“缠斗”、拼耗的时候,也为后方扩充防御力量和调集兵力争取难得的时间,并将对手拖入对苏军有利的冬天,最终获取战场主动权。
尽管实力羸弱的苏军,在斯大林的严令下一波一波的攻击,但依然无法阻滞第2装甲集群向南突击的速度。眼看基辅危在旦夕,朱可夫、布琼尼、铁木辛哥、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纷纷建议放弃基辅,均遭到斯大林的拒绝,他坚持部队进行不断地攻击。
最终,莫德尔成为“扎紧基辅口袋”的人。
面对苏军的反扑,莫德尔的战斗群战术发挥了巨大优势,往往师主力在应对苏军反扑的同时,他派出一、二支装甲战斗群,快速迂回到对手后方,瞬间瓦解苏军的进攻。不过全师只剩30多辆坦克,但他重新整组战斗群后,命令继续前进。
到了9月14日,第3装甲师主力只剩下10辆坦克和不到一个团的兵力。莫德尔依然组织包括两辆号坦克和搭载45名步兵的装甲运兵车在内的突击群,继续推进,终于在当天下午6点与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会师,“扎紧了基辅口袋”。
任何一支部队都害怕被包围,包围引发的恐慌不亚于退路被断。被围的苏军武器弹药缺乏、士气低落,情势越来越危机,尽管斯大林撤换了仍在请求撤退的布琼尼元帅的职务,改由铁木辛哥接替,但战局依然没有太大改观。
随着,东线德军两大集团军群在乌克兰完成了“历史性”的会师,德国的舆论界热闹了起来,他们纷纷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一时间,基辅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17日,眼看大势已去的斯大林,发布了撤退命令,但为时已晚。
包围圈中的苏军开始了突围,苏军的第5集团军压向第3装甲师的正面,莫德尔没有慌乱,他将不到一个团的步兵担任防御中坚力量,剩下的10辆坦克分成两个战斗群,部署在防线后方,哪里出现危机,战斗群就出现在那里。
面对如潮的苏军,第3装甲师的防线岌岌可危,官兵们有些恐慌。他照例地大声叫骂道:“现在只需在快要倒塌的房子上,狠狠揣上一脚就行了”。最后,援军赶到,稳固了防线,并开始反击,被包围的苏军也彻底失去了反抗,纷纷投降。
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联包括西南方面军在内的三个方面军遭到灭顶之灾,损失70万人,其中俘虏就达66.5万人。德军也损失了15万人,其中第3装甲师仅剩一个团的兵力,战损排在德军第二位,但打出了“柏林熊”的威名。
基辅之战,德军获得了巨大胜利,但为此丧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最终让斯大林“笑到了最后”。回顾历史,苏、德双方统帅的决定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军事就是政治的延伸,就是要服从政治的需要。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那是因为莫德尔是古德里安的得意之作,坚决执行了古德里安的坦克战的精髓,那就是机动能力。战损排在德军第二位,只剩下一个团的兵力,竟然可以完成命令!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601b64bbd69509f6a4ab91a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