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蒙的醒不 如炽热的梦,...

出自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
原文: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出处:出自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
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 原文: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谈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赏析: 本文是叶圣陶2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质朴凝重的语言,倾吐了一个进步的热血青年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文章意蕴丰厚、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咀嚼,令人深思。文章从环境的渲染起笔,营造出一种冷漠无味的艺术氛围,暗示了“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个没有生气“趣味干燥”的地方。而这样的“不容留秋虫的地方?选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呢?芽作者设置悬念,在篇末才有了答案。原来这种没有生机、令人窒息的地方,是“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在文末作者写道:“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由此可见,作者所说的“井底”与“铅色”正象征了作者所生活的那个黑暗而冷漠的年代。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在冷漠死寂的环境渲染之后,立即将文思转入对有秋虫的地方的追忆。作者一方面通过记忆中秋虫鸣曲的描摹和愉悦心情的抒发,与现实寂寞无声的无虫之秋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审美心理的反差,从而突出期盼之情的急切和无奈之心的焦灼,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绝响”的讴歌,引发出一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正是这秋虫的鸣叫,使作者摆脱了死一样的空寂,与他追求不平淡的生活的心理相应和。由此作者生发开去,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律动之情。文章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不甘淡漠沉寂的生活、期盼冲向生活激流的强烈愿望。作者恋念秋虫的鸣曲,羡慕可以避开“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的秋虫,正是作者不愿辜负生活馈赠,让生命充实起来的心曲的真实写照。 赏析二: 本文以秋虫为切入点,借物抒情,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自抒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淡漠沉寂、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厌倦,对充满生机、真切丰富、自由和谐的生活的憧憬。 文章从渲染环境起笔,着意将居处儿啼人闹、弦歌杂作、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窒息环境,与清风明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乡情浓郁的乡村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期盼之情的急切和无奈之心的焦灼。素来是秋愁怨曲的秋虫音响,却正与作者不甘沉寂的心灵律动相应和。进一步,他将愉快乐观的状态与酸苦悲愁的感受对比,强化了对淡漠生活的厌倦之情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井底、鹁鸽箱、没有秋虫的地方等作为冷漠漠窒息的环境的象征,而恋念秋虫的鸣曲,羡慕长翅的秋虫,正是作者不愿辜负生活馈赠,让生命充实起来的心曲的真实写照。请及时采纳,O(∩_∩)O谢谢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fa294312d0882dfc7f8f61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