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异同之处


一、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不同点:
1、侧重点不同: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2、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3、方式不同:
孝文帝是最高统治者,改革方式是自上而下。
商鞅是臣子,改革方式是自下而上。
二、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相同点:
1、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3、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4、二者之间都是在争取了最大的群体支持的情况下,上下合力取得成功。从社会结构上看,都属于贵族加绝大多数的底层人员。
5、经济结构上看,都属于改善生产关系型。其实从底层群体的态度,即可看出改革所指的方向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只要符合该需要,即是满足生产关系内在需求。
6、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扩展资料:
为何说商鞅的思想具有启蒙进化意义:
愚民是一种文化蒙昧,而政治上最大的蒙昧就是人治。商鞅的变法也有开启文明之蒙的社会改革的内容,就是移风易俗,使秦民知男女之别、男子成年分立,改变父子兄弟共妻等落后习气。更重要的是,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启蒙家,打破了人治、权治、君治的蒙昧。
第一、商鞅打破了君主专制独裁之蒙昧,第一次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对君权进行约束:君主虽独有立法权,但立法应该以强国、利民、因循国情民情为原则,不得随意立法;君主有人事任命权,但不是君主随意任命官吏,只能论功依法任命,人事权被虚化。
君主的行政权,下放到各级长官,国治断家王,断官强,断君弱,行政权被虚化;君主有司法权,但司法权由君主任命的各级法官法吏独立行使,司法权被虚化。这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分权治理的框架。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君主只是实行法治的工具,而不是法治的目的。
第二、商鞅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蒙昧,以事功主义开启平民政治、上下流动、机会平等、能力平等的大门。
军功(武爵武任)、粮功(粟爵粟任)、政功(常官者迁,依法治理有功的官员应升迁)、告功(下级官员监督揭发上级官员违法有功者可代其职)等,使得下层的平民百姓普通士兵获得了凭本事、凭业绩升迁进入国家政治上层的机会。
第三、商鞅打破了刑不上大夫贵族的蒙昧,开启了壹刑、刑无等级,卿相将军至庶民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新气象。这种法律平等,包括功臣与平民平等,名人与普通人平等、行善与行恶平等、官民平等、富人与穷人平等。这些法律平等,有些内容如富人与穷人平等,已经超越了希腊民主制下的法律平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1、异: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2、同: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3、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 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c8da211e29b3479793a71a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