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说出了“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


当年说出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的是晋朝时期的桓温。桓温他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可以说桓温他在活着的时候的确是做出了相当大的事业的。桓温他在公元前346年便是接连灭掉了蜀国以及成汉政权,此时年纪不过35岁的桓温便已经是名震天下了的。
但可惜的是朝廷中的大臣们因为害怕桓温的权力太大,以此来掌控朝廷,因此便是不同意让他去征讨北方。直到多年之后,桓温才是再次得到了兵权,这才有了机会去北伐。而这三次北伐桓温是成功了一次,失败了两次的。但是即便是他失败的两次,也并非毫无价值的。在桓温他第一次北伐之时也是使得著名的前秦王退守到了长安城内,而在他第二次北伐之时更是收复了洛阳城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桓温在他的最后一次北伐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桓温深入敌方,导致后面的朝廷对他十分的不放心,因此桓温的补给便是出现了问题,后来桓温南撤正是因为补给不够。但是桓温此次的南撤也是代表了桓温他第三次北伐的失败,桓温也逐渐被人所讥讽。
也正是因此桓温后来才说出了不能流芳百世、不如遗臭万年的话,而之后他也是更是因此废除掉了后来的晋废帝,成为了晋朝之中真正的掌握权力的人。可以说桓温一世,是足够死后被人敬重的。
一说起“遗臭万年”这个词,我们是不是首先想到的是南宋的奸相秦桧呢?然而标题所说的“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通过前半句话,说明能喊出这句话的人也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大丈夫,必定不会是投降派的秦桧,而说出这句话的人是东晋的权臣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其父桓彝是东晋宣城内史,其妻是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桓温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桓温胸有韬略,是个很有才能的将军,公平地说,他不像以前的那些奸雄,除了笼络小皇帝外,没做出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来,他很想为东晋建功立业,也真的是干出一番事业来。
公元346年,桓温出兵灭蜀,并于次年一举把盘踞蜀地多年的成汉政权灭亡,年仅35岁的桓温声名大振。不久北方的后赵又发生变乱,国主石鉴被杀,其将军冉闵尽杀石氏宗室后自立为帝,国号“魏”。
桓温欲乘机北伐,乃上疏朝廷请求出征,但东晋朝中大臣怕他功劳太大后,独揽朝政,便教唆皇帝故意不批准他的上书。直到354年,桓温才得到再次出兵的机会,并由此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桓温北伐”。
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一伐前秦,兵锋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长安内城;永和十二年(356年)二伐河南,在伊水击败羌帅姚襄,收复旧都洛阳;太和四年(369年)三伐前燕,一直打到枋头,距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多里,还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
桓温三次北伐,只有第二次以胜利告终,第一、第三次均以失败告终。在第三次北伐中,他率军深入,而后方的东晋王朝对他深怀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持,后来果然因供给不够,又遇前秦阻扰,才不得不撤兵回国。
客观的说,没有桓温的南征北战,也许东晋早就灭亡了,但后世史学家却把他说成是权臣、奸臣,说他动机不纯,总想篡晋自立,也是有根据的,而根据就是桓温说的这句留名万世的话:“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以前积累的英名也没了,虽然他仍掌握大权,但朝中暗中讥笑他的人很多。他某天躺在床上对亲信道:“如果一直这么默默无闻,将来死后定会被文景(指从曹魏手里夺得天下的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所笑话。”他霍然坐起,又接着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晋书・桓温传》)
于是,桓温策划废黜晋废帝司马奕,司马奕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一直对权臣桓温的颐指气使逆来顺受,极为小心谨慎。桓温实在找不到把柄废黜他,最后只得编造了一个谎言,说司马奕不谙男女之事,所生的三个儿子都是他的嫔妃和其他男人生的,还说司马奕在宫中常常扮演女人等等。
当桓温的上书送到东晋的褚太后手中时,褚太后明知桓温所罗列的理由都是谎言,但为了东晋的存在,还是流着泪照办了。
然后桓温迎已经52岁的会稽王司马昱入朝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桓温擅行废立,令百官震栗。司马昱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也病死了,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司马曜。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当时,京中流言四起,都说他此次入京是要诛除颠覆晋朝。然而他只在京城待了十四天就因患病离开了。
后来,桓温病渐沉重,他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古代天子给诸侯、功勋卓著的大臣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并多次派人催促。朝中重臣谢安、王坦之等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温病逝,终年六十二岁。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a9e1d1574fd448637d584e6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