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条件反射在解剖生理学上又称前馈控制系统。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以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的类型,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由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扩展资料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条件反射是由于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一般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而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恒久不变的,是生物的基本生存能力。就像著名的巴甫洛夫关于反射的实验,狗吃东西时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而听到铃铛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是长期的强化(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所得。条件反射要经过大脑皮层,而非条件反射一般只经过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较低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射来完成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具有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后建立起来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大大增强了机体活动的预见性、灵活性和精确性,使机体对环境具有更加广阔和完善的适应能力。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进行了这样的实验:让狗看见一块肉(这个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狗就会做出反应:分泌唾液;但如果向狗摇铃,它就不会分泌唾液,这时候铃声属于无关刺激。如果反复将铃声和肉配对,那么经过多次强化后,狗只要听见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也就是说,狗学会了将铃声(无关刺激)和肉的给予(非条件刺激)相联系,懂得了铃声预预示着肉的出现。这个时候铃声就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后来,哥伦比亚大学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发现并研究了另一种条件反射。他将一只饥饿的大鼠放在一个箱子中,箱子内有一个杠杆能发送食物。在箱内活动的过程中,大鼠碰上了杠杆,一份食物意外地出现了。这种愉快的意外多次发生后,大鼠懂得了按压杠杆儿就能带来实物奖励。于是大鼠会有意识地按压杠杆以获取食物,直到吃饱。如果把食物换成其他奖励性刺激(如可卡因)或伤害性刺激(如电击),这种条件反射也能形成。这就是一种操作式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在这种反射中,动物懂得了特定的行为反应预示着特定的结果。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a522a4dd8d0ff668ec2171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