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在朝会上,他先让掌管宗庙祭祀、礼乐仪制的太常卿王谌占卜吉凶,一见卜得《革卦》,便高兴地说《革卦》的彖辞讲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没有什么卦比它更吉利啊。
群臣见状,不敢多言。任城王澄站出来反对,孝文帝发怒道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想要阻挠用兵么,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为陛下所有,但我是国家大臣,知道用兵危险,怎能不说话。
过了好一会,孝文帝才消了气,说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也没什么关系。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单独与澄计议说这次举动,的确不易。
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不知任城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
赞同地答道陛下要迁居中原以经略四海,百姓知道这件事应当大庆才是。孝文帝又担心地询问道北方鲜卑人的习俗好依恋旧土,如果迁都,必将惊惶不安,为之奈何。
澄果断地答道非常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只要陛下拿定主意,他们还会有什么能为,孝文帝一听,兴奋地说任城,你真是我的张良啊。
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七月,立皇子恂为太子。
发布文告,移书齐境,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至此,准备基本就绪。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帝因汉化改革而被后人熟知,其中汉化改革中迁都洛阳是一个比较大的举措,当时的鲜卑族是在山西地区的,当时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比较恶劣的,地方是比较偏北的,所以寒风凛冽。
由于土地的问题是比较干燥的,所以生长出来的农作物是比较少的,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不高的话,那么想要真正的强大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还想要推行其他的政策是天方夜谭的。但是如果迁都洛阳的话,粮食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的,那边的地理环境是比较好的,土地资源比较的丰富。
并且当时汉族的农作物的生产工具也是比较先进的。其次迁都洛阳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北魏的地理环境并不是很好的,气候比较的干旱,并且气温是比较低的。
这样会影响百姓们平时的生活,而洛阳是气候是比较好的,常年都是温暖湿润的,也是历代帝王比较希望的帝都。
除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孝文帝还有很多的汉化改革是比较出名的,比如说是让鲜卑族和汉族的人民进行通婚,这样直接从根本上面解决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因为之后不会再分鲜卑和汉族两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文帝迁都洛阳
都没有积分真不愿意回答!!以后问问题别那么抠门!!!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7e1f11e501304b72c5a92b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