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出自《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原文为“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时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事,见解不凡,因而诸葛亮非常器重他。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讨伐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参军马谡  对诸葛亮说:南中诸族恃险不服,屡征屡反,最好的办法是以“心战为上”,只有征服其心才能确  保长治久安。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
扩展资料: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心战之法虽然早已有之,但直到三国时期,马谡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心战”的概念,并首先提出了“攻心为上”、“心战为上”的观点。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讨伐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参军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诸族恃险不服,屡征屡反,最好的办法是以“心战为上”,只有征服其心才能确保长治久安。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马谡这句话既是对前人心战理论的精辟总结,同时也对后世兵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使心战的方法手段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攻心为上
出自于《三国志》 
意思是: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完整的是:“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意思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扩展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71f8a89b3936492265cd6d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