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在古代有哪些记载? "


《雅谑》中的一段记载: 「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书『琵琶』两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君赏誉再三,遂定交。」这首七绝诙谐俚俗,近乎打油,然而平仄声韵,中规中矩,剥去它挖苦嘲讽的「外壳」,实在是一首好诗。「令君赏誉再三」,我亦云然。 同样的「雅谑」还见于明代苏州大画家沉周(石田)的故事。有一次,别人送枇杷给沉石田,来信中也将「枇杷」写成「琵琶」,沉即作书答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古来司马泪于浔阳,明妃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今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也。」沉石田老先生的短札典丽清雅,不失有明一代小品宗风,且连用两典(白居易浔阳江头夜听琵琶与王昭君出塞途中怨弹琵琶),大概此公原想「幽」人一「默」,哪知反而授人笑柄,这是沉公所始料不及的。 上述两则「雅谑」中的士大夫和大画家沉石田都肯定不能把「枇杷」写成「琵琶」,不免苛求过甚,说得重一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枇杷的得名是由于「其叶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这乐器,专家考证乃
枇杷,古名天夏扇,芦橘,别名金丸、芦枝、金丸、炎果、焦子,原产中国东南部,因果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说“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5780d7fe22f6d83bd38b254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