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审丑文化盛行的原因

摘要:针对当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审丑现象,本文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认为丑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作家对市场的妥协、大众审美态度的缺失以及盲目追求个性与独特性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关键词:丑 审丑 审美态度“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①]就鲁迅当时的中国文学艺术所描写的的范围来说,这种情况是正常存在的,但现在,文学艺术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毛毛虫等这些让人恶心、恐怖的丑恶事物,却越来越多的现身于文学 艺术作品之中。当代社会环境下,审丑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它充斥于人们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艺术作品的欣赏中,甚至在日常的审美生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一、 审丑――充斥于艺术天地和社会生活社会中充满了大量的审丑现象,甚至,这个时代不是对美的寻求和追逐,而变成了对丑的孜孜不倦,这种现象大量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存在于文化生活中。首先,审丑现象大量存在于文学艺术的天地。文学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的丑的形象,常见的例子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作者以丑衬美,丑陋的外形更衬托出其美好善良的心灵。中国山水画中有以丑、怪为美的流派,在丑的描绘和渲染中,化丑为美,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丑的事物也具有了美的价值。所以,传统文学艺术中存在的丑的形象,处于从属的地位,它们通过各种艺术方法和技巧,转化为美,从而具有美的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与此种现象不同的是,在现代文艺中,充斥着大量的丑恶现象,作者对丑进行描写和大肆渲染,不是以此来达到对美的价值的追求,而是刻意暴露丑,给人以丑感,在这样的作品中,丑不再是处于从属于美的附属地位,而成为作品的主体,成为作品的价值主体。例如,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对祖母衰老的描写,给读者衰老、腐朽、丑陋的感觉,而兄弟俩相互折磨以及最后对解剖尸体的详细描绘,更给人恶心、恐怖的感觉。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透视与解读,对丑恶的社会现实作了自然而夸张的描写,把丑恶的现实赤裸裸的展现出来,而没有对其进行美的转化,因而不会产生美感,不能给人美的欣赏。同样,在他的《兄弟》下部中,他以戏谑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让人在笑中流出悲痛的泪
丑与美其实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生活中既然有美,就应该有丑。经典《美学原理》这样界定“丑”:”丑”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审丑”正是人类心智成熟时期对自身活动结果进行审美的有益补充。缘于此,现代社会,人们在制作电视娱乐节目时不能拒绝丑恶,更不能没有“审丑”。但“审丑”绝不是哗众取宠或者为某种利益。  网络“审丑文化”是指大众对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以网络为平台,通过有策划的恶俗炒作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语言和行为不断的“围观”、”消遣”,使其在网络上不断的传播,并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的这样“以丑为丑”的网络文化。网络“审丑”文化盛行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利益链条是网络“审丑”文化出现和扩展的动力  “网络审丑文化的炒作不外乎五步曲:网络发帖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53e0aec3c691d73608ace3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