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远”的下一句是什么?


”民少相公多“
出自黄溥《闲中今古录》。
意思为:原指中央权力达不到的偏远地方。后比喻僻远地区,不遵守法纪的恶势力。现泛指机构离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在元朝暴政下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
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单纯从语法角度上来看,"天高皇帝远"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组极其工整的对偶句。句中,"天"对"民""皇帝"对"相公",丝毫不乱。其中,"民"是指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穷苦百姓,"相公"是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称,两个词语对应的分别是两类群体;而"天"是对苍天的专称,所以按照对偶规则,"皇帝"也应该是专指某一个皇帝,而不是多个皇帝。
写在浙东一带人民起来反抗时所树的大旗上的。短短的四句却说尽了老百姓的心曲,调子是激昂的。“由是谋叛者各起,黄宕方国珍因而肇乱江淮,红巾遍四方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所起的作用。红巾军的浩大声势,严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的气焰,伸张了人民的正义,因而获得了人民的拥护。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5343a37bacbd1d3eba3c53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