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娜拉主义啊,谢谢~~

晕啊楼上的。。。此娜拉非彼娜拉。娜拉是易卜生小说里的人物,“娜拉主义”是茅盾1933年前后提出的:女性仅仅解放个人、追求个人自由没有用,女性必须要服务于大众,与男性并肩战斗,为国家民族前途奋斗。1879年,易卜生完成了《玩偶之家》。被丈夫称作“小鸟儿”、“小松鼠”的娜拉,在看清了丈夫自私、虚伪的真面目,看清了自己的“玩偶”身份后,离家出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成洲认为娜拉是戏剧中“第一个出走的女戏子”,“她异乎寻常,与社会格格不入,颠覆了社会的传统观念”。当娜拉经过犹豫终于离开丈夫和孩子,这个结局出人意料,令人震惊。不久,“娜拉”的名字在欧洲已是家喻户晓。但当人们开始赞扬易卜生为女权主义所做的贡献时,倔强的易卜生又说起了“不”:“我的戏剧,没有一部是有意识地要去宣扬我的主张而写的。……实际上,我连什么是女权运动也不十分了解,我把它更广泛地看作是‘人’的问题……我的工作是‘描写人’”。“易卜生式的现代戏剧” 1919年,胡适写成《终生大事》。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话剧,也是一部带有深深的《玩偶之家》印痕的作品。剧中女主人公田亚梅为追求恋爱自由,留下一张“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自己决断”的纸条,与恋人陈先生一同离开。剧本非常短,“更像一篇宣传妇女解放的散文。”何成洲说。 在胡适的影响下,一大批“娜拉型剧”诞生,如欧阳予倩的《泼妇》,郭沫若的《王昭君》,张闻天的《青春之歌》等。经过改装的娜拉们是个人主义的象征,她们讲求个人自由,维护个人尊严与女性权利。但这些为了“爱情”而离开父母的女性,显然与追求“个人自由”而离开家庭和孩子的娜拉不一样。何成洲认为,这与当时的中国现实有关,“可能婚姻自由对于当时的时代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而中国人对《玩偶之家》的了解,多半是从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开始的。“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新文化运动对《玩偶之家》的理解是盲目的,鲁迅于是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探讨,认为不解决经济权问题,娜拉出走后无非两条道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中国接受易卜生的过程,明显带着实用主义的目的。1933年前后,茅盾提出“娜拉主义”的观点,在战争的背景下,将年轻的娜拉们的个人幸福与民族幸福联系在一起。“当时社会矛盾很大,茅盾认为,女性仅仅解放个人、追求个人自由没有用,女性必须要服务于大众,与男性并肩战斗,为国家民族前途奋斗。”何成洲提到了茅盾的小说《虹》,主人公梅――这位茅盾笔下的娜拉,来到上海,汇入了革命队伍。 时代在变,语境在变。1996年吴晓江导演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玩偶之家》,从女性主义的话题转向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差异。剧本中的娜拉是个外国人,当她嫁给一个中国男子,来到中国后,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遭遇挫折,最后离开了她的丈夫。改革开放后,异域婚姻逐渐变多,吴晓江的《玩偶之家》,又是一个现实的娜拉版本。 现在人们对娜拉的理解,亦不再像启蒙思潮汹涌的二三十年代或是战火连绵的四十年代,不再是那个符号化、脸谱化的娜拉。孙建介绍说,娜拉已经不再像我们过去理解的那样“是一个很懦弱的形象,一个简单的任人摆布的玩偶”,她背着父亲借钱治疗丈夫的病,要求丈夫坐下来把问题谈清楚,都表明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简直就像一个女骑士,某些方面表现出敢干敢为的精神”。 在何成洲主持的“中国易卜生研究生网”列出的目录中,在中国上演的易卜生戏剧中百分之七八十为《玩偶之家》。不同的导演赋予它不同的形式和内涵。2006年4月底,林兆华导将导演《娜拉的孩子们》,5月,复旦大学麦田剧社将演出《玩偶之家》。孙建说,复旦版的《玩偶之家》基本上维持了原来的理解。而林兆华则给剧目添加了更多现代因素,剧中娜拉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去回忆母亲出走那天的情形”。
呵呵是增大名气用的就是韩国小天后张娜拉主义^_^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28f18a7c76989bcf26875fe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