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为何陷入越减学生越累怪圈

单纯减负难平衡 李法明 画 近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拟从入学、编班、教学、作业、考试、等级评价等方面破解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其中,小学生不留书面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引发众多议论。 孩子课业负担过重是当下教育之弊。近几年,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减负令,趋势是条款越来越细化,规定越来越严。然而,回顾减负历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减负政令持续推出数十年,却是难见实效。今年教育部拟出台的“减负十条”体现了政府的减负决心,释放出积极信号,回应了社会的关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等颇具眼球效应。然而,此份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尽管包含不少“利好”消息,却没有得到多少舆论称赞,反而收到了不少质疑之声,家长怀疑减负实效,学生不以为然。减负似乎陷入怪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越减学生越累,这种困局如何突围? 人们怀疑减负令的实效,其主要原因在于不管减负口号喊得如何响亮,应试教育磐石岿然不动。只要以“考分”为本的传统人才选拔模式不变,中考、高考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主导的评价系统依旧,就很难还孩子快乐童年,搬走压在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 其次,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练”,小学全面取消书面作业,很有可能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牢靠程度,对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应试教育背景下作业呈现被扭曲的局面,表现为机械式的重复和高强度的练习,缺乏对量和质的科学把握;但另一方面,一刀切地取消作业、练习,是把练习妖魔化,会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毕竟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练习及其负担量,“练习”有益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而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不举行考试,不利于老师进行教学分析,学生、家长心里也没底。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到底符不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多大的科学性,尚且存疑。 此外,减负减出来小学生大量的空白时间,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利用这些时间,“多”出来的时间怎么系统设计,目前看来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和有效的解决之道。反而降低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将教育学生的责任由学校还了一部分给家长,滋生更多教育问题。 不少有识之士分析,中国中小学生的负担之所以无法真正减下来,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机制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要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用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其路修远。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多元、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逐步进行教育改革,而将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寄托在减负令上,这是减负本身所承担不起的。 仅就减负令本身分析,其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堵”的思路,方法是单纯地做减法,为减负而减负。教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多者之间需要有效沟通、协调互动。而反观多个版本的减负令,往往是单方面扩大或压制其中一方的权利,将复杂的难题做成了简单的减法,“减负”就等于不留作业、缩短在校时间、取消考试吗?现实状况是学校“减负”,家长“头疼”,转而向培训班寻求帮助,结果是学生“增负”。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5159d2ec658123e01fdb8c8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