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心不死?”有什么典故吗?

“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典故:
有一个小孩子叫柳生,家境困苦,每天做好家事后,最喜欢在屋后的深树林里聆听各种鸟鸣,渐渐地也学会分辨各类鸟声,甚至可以模仿,就连鸟儿都分辨不出真假。因此,他的声音经常能招来许多的鸟儿和他同乐。
柳生十六岁这年,被卖给对面村的黄员外家做家丁,他负责打理花园。
黄员有个女儿叫黄莺,喜欢养各种小鸟,而她最喜欢听一只金丝雀的叫声。柳生对她暗生情愫,却只能远远看她和金丝雀嬉闹。即便如此,柳生便已心满意足。
黄小姐的金丝雀死了,终日以泪洗面,父母哄劝,买了新的金丝雀也不见效。有一天,柳生壮起胆子,来到黄莺的绣楼下,学那只金丝雀的叫声。黄莺以为小鸟重生,擦干眼泪出门看。只见柳生在那里,她十分好奇,想和他学鸟叫。长此以往,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黄员外终于知道了这件儿女私情,让众家丁把柳生抓了起来,打个半死,又抬到附黄河边扔了。
黄莺得知,急火攻心,喋血而死。这时只有右翅的美丽小鸟,从她身上飞出窗外,不明不叫,振翮向着黄河飞去。
在岸边,也有一只和那小鸟一样,但只有左翅的鸟儿在等她。两只小鸟合成了一只双身比翼鸟,越过黄河,雀跃天际。
人们传说,两只鸟是柳生和黄莺两颗心的化身,他们情比金坚感动了神灵,因此化为了比翼鸟,也就有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典故,比喻下定决心做某事。
释义:不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出处:出自茅盾的《清明前后》。
扩展资料:
“不到黄河心不死”而非“不到长江心不死”的原因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
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
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典故是关才和黄荷的爱情故事,具体如下:
很早之前有个很穷的小伙子叫关才,他天生有副好嗓子,关才从小家里就非常穷,他靠打渔为生,他时常面对大海唱歌,这时海鸥前来为他伴舞,鱼群在此聚集静静听他的歌声,黄荷听到了这天籁之声,不自觉的随歌起舞,场面很美。
有一天,关才的歌声突然听不到了,黄荷很是担心,最后居然卧病在床,黄荷的母亲很伤心,可是医生都无能为力。这时黄荷说想再听一听那个渔夫的声音,于是黄荷一家终于在一个偏远的河岸上找到了关才的家。
说明来意后,关才的父亲赶紧让他们进了家门,家里果然有悠扬的歌声传来,可是关才出了房间们就把黄荷母亲吓了一跳,原来,关才长得非常丑陋,从此以后,黄荷的心病就好了,身体也就好了起来。
后来关才对黄荷一见钟情,但是很多次求见黄荷都被她狠心拒绝了 ,这时关才病倒了,死前他唱了最后一首歌,就没了呼吸。后来一个道士听说了这件事,于是花了很多钱买下了关才的心脏,并且把它放到一个小匣子里,每天带着这个小匣子卖场,结果挣了不少钱。
后来遇到了黄荷,黄荷听说此事后不由得大惊,打听了事情的原委后,黄荷不由的悲从心生,眼泪止不住的流,最后有一滴泪落到了关才那颗心上,只听“啪”的一声,关才的心脏顿时碎成了一片血水,这时关才的心才彻底死了,这也就是后来“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句话的由来。
扩展资料:
“不到黄河心不死”是“不到乌江心不死”的演变。
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段是非常的脍炙人口,近年来反复被搬上荧屏去演绎,讲述的就是在与刘邦都争霸中,项羽最后兵败,含恨自尽,一代鬼雄,至此心死。慢慢的,“不到乌江心不死”就演变成了“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到黄河心不死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4d8fdfb53ef85ec855f6d7e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