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它?


火耗归公从源头上堵住了地方官横征暴敛的机会,雍正推行这个政策,不仅充盈了国库,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他也想通过这个来限制地方官的贪腐行为。
我们先来解读“火耗”这个词,然后再讲述“归公”。
一、火耗是什么?
火耗:古代农民种地,每年都要向国家上缴一定的租金,这个租金都是用银子来计算的,而农民一来手里没有大额的银子,二来这些碎银子都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会出现氧化和磨损,因此地方官在收租金的时候,都要扣除这些所谓的损耗,具体是怎么产生的?
地方官要把这些散碎银子进行融化,然后重新冶炼成固定重量的大块银锭,便于运输和统计数量,在这个过程中,要刨除杂质和氧化的损失,由于工艺是采用“火”来融化,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损耗,因此称之为“火耗”。
二、火耗的归属,是税收的动力源泉:
这部分的损失,过去对于地方官来说,是一个中饱私囊的好机会,他们可以把火耗定得高一些,这样的话,农民就要多交银子,而在冶炼过程中,扣除应该上交国家的那部分,多余出来的都有地方官处理。
用通俗的话给大家解读一下:这就像国税和地税的区别,地方负责收税,在保证国家税额后,多余出来的归地方所有,地方官收税积极性高涨,因为多出来的属于自己,因此都把火耗定得越高越好。
三、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从源头上避免了地方官通过“火耗”增加税收的可能,这个政策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的税收,还让地方官失去了克扣农民税收的机会,假如他们再制定过高的火耗,其实就是变相在给自己增加工作难度,而即使完成了任务,也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好处,因为都要上交国库,所以他们在制定火耗的时候,就会变得合情合理一些,不再“横征暴敛”。
同时雍正又把收上来的火耗,按照官员等级下发奖励给各路官员,这样就有一种“大锅饭”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会降低地方官收税的积极性,因为财富从地方上交中央后,要进行再次分配,而且数量也远远达不到自己做主时的收入。
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它的财产来路应该主要是“火耗”,可见雍正制定“火耗归公”是要得罪多少达官贵人。
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腐败的社会制度,地方官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大多数为的就是谋得一个出身,然后赢得封妻荫子的机会,并不像我们现在讲究“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等宗旨。
大多数地方官就像《让子弹飞》中演的一样,“县长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拢豪绅,缴税捐款。他们交了,才能让百姓跟着交钱。得到钱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老百姓永远是受苦的人群。
相比于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我们现在种地的农民不仅不用交税,国家每年还会给种地的农民进行补贴,这要是让古代的农民知道,会作何感想?
火耗归公是雍正上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政策之一。火耗,又叫“耗羡”,是指地方官在征收课税时,会要求纳税者在规定税额外再多交一部分。雍正推行这个政策是为了缓解官僚贪污腐败问题。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4c7e75848614bfb38b04681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