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豪迈地在天涯作别,不应有任何的忧愁,要抛弃个人离愁别恨,随流水飘散。
出自现代李大钊的《口占一绝》。
原文: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译文:
豪迈地在天涯作别,不应有任何的忧愁,要抛弃个人离愁别恨,随流水飘散。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大家痛饮祝捷,欢庆胜利,理想中华的创建和革命成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李大钊同志于1916年春在日本写的一首诗,当时的中国正是“风雨如磐”的时代。
1915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日美帝国主义的怂恿、支持下,废除了共和体制,登基称帝。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即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保卫共和、反对帝制的浪潮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都督蔡锷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点燃了护国战争的烈火。
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同志,闻讯深受鼓舞,放弃学业考试,立即回国,准备参加讨袁护国运动。但他回到上海不久,袁世凯就被迫取消了帝制,于是李大钊又返回日本。
当他到了日本江户时,恰逢他的挚友幼衡准备回国。大钊同志在为幼衡送行时,口占这首绝句,抒发了对中国政局黑暗腐败的愤激不满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表现了他为重建神州而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
作者简介
李大钊出生在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中华民族的灾难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都在李大钊成长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李大钊的父亲身体羸弱,在大钊没有出生前7个月就去世了。大钊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忧虑成疾,在大钊不满十六个月也撒手人寰。不满两周岁的大钊成了孤儿,靠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如珍一手抚养长大。
李如珍知书达理、明智博学,他一心想把孙子培养成为栋梁之才。所以在大钊3岁时,便开始教他读书认字; 4、5岁时,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大钊6岁进入私塾学习,一共经过九年私塾教育。这不仅为李大钊打下了良好的治学基础,同时使他对中华文化知识和民族精神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李大钊的第一位私塾老师单子鳌为他取的学名李耆年、字寿昌。后来,李大钊自己改名为大钊,字守常。受介绍西方富国强兵的《重译富国策》等书籍的影响,李大钊少年立志,自幼便树立起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经过九年私塾学习之后,1905年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堂。在这两年的学习时间里,李大钊读书刻苦,成绩优良,不仅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而且开始学习西方政治、文化知识,对他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国家危亡的局势、社会黑暗的状况,深深激发着李大钊的爱国热忱,随着学识的增长,他认识到,只有潜心研究政理,才是寻求救国真理,实现伟大志向的根本途径。1907年的夏天,李大钊怀着再造中华的志向选择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六年,李大钊一面刻苦学习,一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入校后不久,他便参加了北洋法政学会,并担任编辑部部长,1913年4月,李大钊负责编辑出版了《言治》月刊,在《言治》月刊上,他经常写文章表政见,被誉为“北洋三杰”之一。
为勉励自己,李大钊还把名字由原来的“李耆年”字“寿昌”改为“李大钊”,字“守常”。把自己的宿舍命名为“筑声剑影楼”,他是以古代义士荆柯、高渐离为榜样,把读书比作击筑、舞剑,也充分表明了李大钊立志报国的决心。在李大钊初表政见的两篇文章――《隐忧篇》、《大哀篇》中指出:国家的隐忧,民族的大哀,在民权之旁落,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也指出了民权的至关重要。
在法政学校毕业后,李大钊仍感学识不足,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3年冬天,李大钊在好友汤化龙、孙洪伊资助下远渡重洋去日本求学深造。1914年9月,李大钊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在日本的这段时间,是李大钊人生中重要的阶段,他阅读了大量英、日文的社会科学著作,并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为他以后在中国开展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日本,李大钊还积极投身于反袁爱国斗争当中,他代表留日学生总会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连夜发回祖国,号召人民举国一致、众志成城,保卫锦绣江山。他还在留日学生中发起组织了革命团体――神州学会,出版发行《神州学丛》,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6年春,李大钊到江户送别友人回国,写下《送幼蘅》一诗,抒发了对中国政局黑暗腐败的担忧,流露出为重建神州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满怀对祖国的关注之情。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下台后。国内局势依然动乱,各系军阀趁机而起,为了投入到国内革命斗争中,1916年5月,李大钊毅然弃学归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口占一绝
豪迈地在远方离别别多愁善感,应把全部的离别情随流水飘散。“壮别天涯未许愁”句中的“壮”字,写出了革命者的离别和英雄气概。大钊同志送挚友幼衡回国,天涯作别,各自一方,离愁别恨,难免发生。然而为了实现救国大计,创建“理想之中华”,则又觉得不应有任何的忧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中的“尽”字,将作者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着重写作者对革命胜利的憧憬。“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4a7c01708d933dab25b0dc5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