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古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主要是继承战争文化。
我国的战争文化从西周时期就开始成型了,那时候对发动战争有着很多的讲究,必须要站得住道义。周武王伐纣就是因为纣王“失道”,这样周武王就理直气壮的联合周边诸侯讨伐纣王。而周朝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人伦礼仪秩序,也就是周礼,其中也包括了战争规范。
二、表现精神气概。
古时候讲究的是英雄气概,杀掉来使会显得未战先怯,在战场上没有了勇猛的气概,这仗就不用打了。不过也并非绝对,有时候斩了来使也能够显示精神气概。比如蒙古攻打钓鱼城是派遣使者劝降,而宋军直接斩了使者表示决不投降。
三、来使也是手无寸铁。
使者的作用就是送信,是没有攻击性的,此时的使者与老弱妇孺也差不多。而杀掉一个手无寸铁的使者,这会让人们所不齿。
四、用作疑兵之计。
使者的作用也有刺探军情的意味,战场之上斗智斗勇,经常会将计就计放出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让使者上当,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赤壁之战时的“蒋干盗书”。
五、以最小代价达成意愿。
交战时,使者来的目的最终只有两个:招降,或是投降。不管是招降还是投降,初衷都是一样,那就是尽量减少伤亡,以最小代价达成意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这是历史战争发展留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事情,主要原因是交战双方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各自的利益。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有助于两国更好的处理矛盾。历史上有很多没有发起战争就化解的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到迫不得已,两个国家是不愿发起大规模战争的,因为这样不仅国家的百姓受难,而且还会伤亡大量的士兵,对两国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于两国实力相当时,在战争前或者战争进行时,派出使节前去商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当然,矛盾激化之后,谈就谈不拢了,就得靠打仗来解决了。但是在战争后期,我认为使节的作用还是巨大的,优势方可以派出使者去敌国,提出自己的要求,如若不接受,则继续交战;而劣势方如果发现自己损失太大,再打就要全军覆没,此时也可以派出使者前去说明能给出的条件,以求得保住自己最大的利益。由上可以知道,使者的作用对双方都是很重要的,有助于双方保住各自的最大利益,毕竟两国交战更多的都是利益纷争,拼到鱼死网破都不是大家想看到的,强者可以通过使者不动一兵一卒就达成目的,而弱者可以通过使者保护自己的实力,以谋得东山再起。

所以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优的选择,对各自的百姓来说也是很大的保护,毕竟军事战争是十分残酷的,能谈则谈,实在谈不拢再选用军事手段也不晚。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47a2fb85853973985ea1d017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