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

15周岁。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译文: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礼记・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礼记・内则》等篇可以作为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周代的妇女地位。商周妇女地位的比较可以说明,从周代开始,妇女地位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扩展资料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2、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话。3、2岁孩提:指1-3岁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4、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5、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6、9岁九龄:为9岁。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7、10岁幼学:十岁。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十岁。8、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9、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10、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11、16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12、20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13、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及笄
15周岁。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译文: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礼记・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礼记・内则》等篇可以作为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周代的妇女地位。商周妇女地位的比较可以说明,从周代开始,妇女地位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扩展资料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及笄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46e98da60ea412d339a7c94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