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之后,为何北方望风而降,而南方抵抗激烈呢?

问题的描述首先是错误的,因为清军入关到后剃发令下来的时间内,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抵抗都不强烈,直到剃发令下来后,南北都爆发了极为强烈的反清运动,并且在某段时间里,北方的抵抗远高于南方。
北方百姓对剃发的抗拒及反清运动。
当时多尔衮在刚进入中原时,考虑到立足未稳并没有实行剃发政策,所以事情并没有演变到比较严重的地步,因此很多人认为北方人民当时没有抵抗。
但即便没有发布剃发令,天津、山东等地依然出现了小规模的抵抗。反而是后来抵抗比较激烈的江南地区,在清军攻入南京、杭州后都乖乖的向清军投降,他们并没有于明朝同生死的念头。
但当剃发令发布后,几乎关内的大部分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抗,尤其是明将孙守法带领的起义军尤为突进。原大顺军余部贺珍部也加入了起义宗,声势浩大的直逼先,那次起义差点将清军逐出了陕西。
之后更有姜镶为代表的山西起义;
以丁国栋代表的甘肃反清运动;
以王永强为代表的陕北反清起义;
以谢迁为代表的山东反清运动;
在那段时间里反清运动此起彼伏,直到1650年底大多数庞大的起义军被镇压的情况下,还有个别县城的反清势力在陕北和山东地区坚持着。可以说,北方的反清运动的声势浩大与南方的气壮山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批反清势力中,以山西全省的起义声势最为好大,清廷为了打压山西反清势力,几乎将八旗精锐都调到北方来,多尔衮为了鼓舞士气更是一口气火线封了四个亲王来鼓舞士兵,这才改变了清廷的政治局势。
也真实因为山西全省起义,让清军的兵力捉襟见肘,不得已才放出原本以被关押的吴三桂。也正因为这次的镇压运动,才让吴三桂有了表现的机会,也正式成为满清内最强的汉人军阀。
清军入关,北方百姓从未望风而降。相反,在起义中北方武装让清廷将校损失惨重。
在清史的一个数据中可查到,在1644-1649年中,清廷将校的阵亡情况,总计阵亡174人,其中河南、河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北方地区造成清廷将校阵亡人数就达116人。
(清廷将校阵亡人数列举)
南方的成绩直到1651年后两大反清势力的崛起―大西系明军和郑军,直到此刻清军将校在南方的阵亡人数才超过北方。
但之前的南方抵抗运动并不算大,除了江阴少数地区比较激烈外,剩下的地区大部分都被评价为“勇气可嘉”。
为何会说南方的抵抗运动更为激烈?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江南在明清时期一直作为文化中心,这也就增加了自己在历史叙事中的比重。明清时期的江南文人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这就保证了江南的反清运动会通过书信、家谱、诗歌、文集等各种文学手段传播到民间各处。
以《扬州十日》为例,这种文化的上遗产,和这样的传播方式非常方便的塑造民族和国家的观念,也会顺势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比如江阴起义,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人面对暴政时,就会形成一种勇气和气节的象征。
文学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的知晓面对多和即将面对的现实,而文人在文学上慷慨激扬的书写,更容易刺激百姓,这就会造成更多的人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来。
南北方起义运动总结:
其实,抵抗清廷暴政并不局限于南方,北方人民在对抗中所表现出来的风骨也着实让人敬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清廷多次感到左支右拙,才动用重兵围剿。
明末清初的反抗史,不是朱家皇室的历史,也不是江南文人笔下热血如歌的故事,而是跨地域的中国民族共同参与和谱写的壮烈悲歌。
在这场反清运动中,江阴城六万人同生共死;
陕北府谷人在绝境中坚决不投降;
鲁监国官员舟山跳海自杀;
茅麓山火中李来享慷慨赴死;
在这一场场反抗运动中,先前犹如猪狗般生活在底层的穷苦百姓,现在犹如巨人一般拿起手中的工具、农具加入到反抗队伍中。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42ea41ce3af6e4f0e88d74ec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