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说“察见渊鱼而不祥”“水至清责无鱼”请...

  “察见渊鱼者不祥”的意思是能够看见深渊里的鱼的人是不吉祥的。  为什么会这样?迷信来说就是知道太多,泄露天机。从易经思想来说就是否极泰来,任何相对的东西都会互相转换的。从心理学上来说,逢事都要探个究竟,什么事情都知道来龙去脉,精神耗费太大,而且知道真相的人往往是很痛苦、也很孤独的。做人来说,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不要以为精明就好,其实他人对你是持有戒心的,而且会有妒忌心,《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懂《易》的人不会随便占卜;聪明的领导者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免得因小事而误大事;大气的人宁愿受委屈和误会,也不愿与人辨明是非,受点气和委屈不算什么。大智若愚是做人的一种好品质。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长久以来我一直不能理解的话,不是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而是不理解为什么清则无鱼,察而无徒。  按照我年轻的想法,什么事情最好弄得明明白白的,一是一,二是二,决不含糊。而且,水清不好吗?人察不对吗?后来长大了一些,明白了前半句,即水至清为什么会无鱼,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水太清了,鱼被看得清清楚楚,就都被捉走了;另一个是鱼的生长是要靠养分的,水太清了,纯粹的H2O,没有任何养分,鱼也就死了。  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人至察则无徒”。我一直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即使有些事情分不清对错,也要说出个是非曲直,起码要弄个明明白白,而不能含混其事、糊里糊涂。直到毕业后去北京,在某报社打工当记者的时候,我才真正弄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我打工的地方其实不是个正式的报社,它虽然挂着某报北京记者站的牌子,但实际上是由个人承包的;干的虽然也是新闻,但却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而是以纯新闻的形式来做的一种变相广告,对外美其名曰“策划新闻”,以更具真实性和欺骗性。这个记者站的老板,是北京某大报记者,真正的记者,而且可以算是资深记者,新闻的功夫一流,管理的水平超弱。所以从我去那天起,这个记者站就整天在招聘,因为来的人干不了几天就都走了。当时最老资格的员工,也才干了1年多点。我在那个记者站干了大半年后,竟也成了老资格。后来我就在想,其实所谓“策划新闻”这项业务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是很好的业务,而这个记者站做了多年,已经开拓了一定的市场,有了固定的客户,正准备做大而且能够做大,可以说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但为什么这个地方留不住人,以至陷入“招人―走人―再招人―再走人”的怪圈?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待遇低,比如没有形成凝聚力,比如管理水平差,等等。但还有一点,就是待人太苛刻。  当时整个记者站分三个部门,采访部,专门拉业务,相当于广告公司的业务员;专稿部,专门策划、写稿;外联部,负责联系媒体发稿,同时还兼管行政、后勤工作。专稿部的人由于工作性质关系,其实是不需要坐班的,只要按时交出方案或稿件就可以。但后来老板立了一个新规矩,要求全部坐班。当时专稿部的“台柱子”有一天迟到了10分钟,到月底结算工资的时候竟然扣了10元钱。我不是鼓励迟到,也不是觉得这10元钱有多重要,但是这10元扣得很不明智。因为作为一个小的作坊式的企业,更多的应该体现温情与人性的一面,对于一次迟到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不应该太刻薄。这10元钱只是一个小例子,平时老板也是算到骨子里的,发工资的时候想方设法能少发点就少发点。我承认他扣钱都是有理由,甚至是相当正当的理由,但是,少了那种人性的关怀,正大光明的行为有时也会有负作用。最后,那个“台柱子”终于还是辞职了,我也辞职了。后来听说,他那里只剩两三个人在干,而且都是新招的,最老的员工也不过才干了几个星期。  “人至察则无徒”,不是说放任纵容,做老好人,而是在制定、执行制度的时候,多一些人性关怀,灵活有些,不要太刻板。有些时候,糊涂一点,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40d7980ed3373652ccb096a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