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主义跟民族中心主义显然是两个差距甚远的两个词,民族主义是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的而兴起的思想或者运动,应该说是一个中性词。而民族中心主义则不是指以民族利益为中心,而是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我高于一切,有一种不可取的自我优越感,不仅不是以民族利益为中心,许多时候还起到妨碍民族发展的作用。这种自我优越感,视各国条件不同,可能会让民族自高自大,也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在中国的角度来着,欧洲中心主义、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美国实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可以说都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只不过表现有所差异。民族中心主义与该民族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面的强盛而带来的优越感是分不开的。在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中,文化间的交流、身份认同等问题是一个核心点。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认为西方所认知的东方不过是西方一厢情愿“自我建构”,西方眼中的东方根本不存在,只存在于他们的构想之中,东方只是西方想象中的“他者”,而这个他者,往往被想象成与光明、民族、先进的西方相反的国度,东方是野蛮的、落后的、不开化的、女性的、有待西方改造的一个地方。可见,欧洲中心主义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民族中心主义。萨义德也由此提出“让东方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主张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发扬本民族文化。那么让我们用历史上抑制日货这一件事来说一下。抑制日货运动的发生具有其特写的历史环境,是政治事件影响经济行为的表现。如1908年发生的第一次抑制日货运动,后来1919年因为巴黎条约发生的运动,似乎都因为爱国情绪或爱国主义运动而起,中国人民自发的一种抵抗运动。可以说是与民族主义有关,但却不能算得上是民族中心主义,是对侵略发起的反抗运动,但是这种运动一旦过激,伤害到的不仅仅是所抵抗的对象,大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势。如2012年因为钓鱼岛事件而引发的抵抗日货运动,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产品均成为抵制的对象,涉及的产业包括家电、旅游、对外贸易、汽车等,其中还发生出一些很极端的事情,例如见到日本产品,哪怕是中国人民的财产,也依然打砸。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抵抗日货牵一发而动全身,日货非独与日本有关系,与本国也有很大的经济联系,自身也是会受影响的。况且许多日本品牌汽车其实是在国内生产的。过度地抵制可以说是一种暴力运动,难免带有民族中心主义性质,带有盲目的色彩,而非出于民族主义的爱国行为了,所以倡导的是“理智爱国”。据所看相关论文表示,抵制效应在最初的四个月效果显著,但在这个过程也有观望效应,风波一去,受市场调节影响影响会渐渐趋平。这些极端事件也说明抗日运动对于激发国人爱国主义、促进中国制造业有积极意义之外,还有许多负面作用,不只抵制日货,更伤害了一部分国人。抵制日货虽由民间自发形成,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而缺少政府的监督管控,造成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爱国需要理性,暴力行为绝不是爱国,只能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恶化中国的投资环境,让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望而却步,最终损害的还是中国的利益。我们需要的应该是理性的抵制日货运动,发扬正确的爱国主义,而非爱国主义情绪。 赞同2暂无评论
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William Graham Sumner)给它下的定义是,“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总之,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偏爱本群体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标准,用否定的态度,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所有文化及其成员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中心主义,人类学被认为是一门民族中心主义最少的社会科学。博厄斯认为,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民族情感是一种纽带。这种纽带通过扩展个人活动领域,使权力有可能加强,并通过设立明确的理想来扩大合作的群众数量。这种情感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面。但是,这种情感无论在各处都表现出对外有一种攻击性的偏执,极其强调和注重自身的价值和利益。由此,民族中心主义产生。也就是说,对它族的歧视没有任何理性原因,只是一种情感,赞扬本族的优越,以激起成员的团结。这种情感如果过度,就可能引起群体间的冲突。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35aa09169045907fd56ecb4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