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称号中“真人”与“散人”的区别

道家追求“道”(道人)是正常的,追求“真”(真人)也在修“真”的范围内,追求“逍遥”(散人,闲散的人)也可以理解,毕竟道家也讲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你要把它理解成为某种形式的“闲散”、“逍遥”似乎说得过去。
道教是个顺其自然的宗教,不讲上下级(像道家三清四御一直到九曜十都,实际上没提过等级制度,甚至连修为高低都没特别言明,都是大家自己认为谁修为更高,道家自己的东西可是一个都没说)。
道人应该是最高的,看看封神演义你就会发现,最顶级的燃灯(据说跟元始天尊同辈份)、多宝(碧游宫首徒)都是道人。明显“道人”都是已经成道、证道的人。
真人应该是第二级,封神演义当中的“真人”都是阐教十二金仙这一级的,包括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普贤真人等(上面就已经直接连着慈航道人了,这个慈航跟太乙、普贤是同辈份,估计是厉害点所以才是道人)。
下一级估计是散人,指的是那些散修没成仙的(上面那俩都是绝对意义上的仙人,散人还是修行者),看似无用实则有道的人。
“上”人反而是最低级别,真正意义上的得道高人,都不会可以强调自己“上”,越是水到家自知自己不行的,才会自称“上”来给自己壮胆,道教相关的东西里面至少我没见过“上人”这说。
道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
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道家、百度百科――道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真人:天尊的别称。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得道(成仙),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既天尊)。代表了道家神仙可学,天尊可成的思想理念。常用作称号,如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天师改为真人封号,如明朝洪武时,正一教来朝,洪武帝大喝:“妄甚!天岂有师乎?改号真人。”此后,各教天师掌门都以真人自称。散人就是指那些平庸无用的人或不为世用的人;闲散自在的人。玩世不恭,放任自流,不受束缚的人。也指对生活、事物没有激情,没有自己的思想、乐趣的人。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31225d58eb51a92aa0824395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