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士道

宗的教义思想 判教 三士道三士道西藏密宗以阿底峡所着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把学佛的次第分为三士道:下士道:具有人天乘属性,厌三恶趣苦而深信因果,皈依三宝,行五戒、十善,只求解脱个人一时的苦难,以人天乘的利乐为目的。中士道:具有声闻、缘觉属性,但求个人的生死解脱,而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之理。上士道:具有大乘属性,于此又可分为两种,即显教修法和密教修法。显教:依发菩提心,修四摄法、四无量心、六度万行,渐进佛地。密教:除以显教教理修持为基础外,更依密乘"依次修起"、"圆满次第",以达到与佛平等不二的境界。在修学上士道之前,必须以下士道、中士道为基础。因为从下士道能得人身,才能进而思惟生死轮回过患,进而欲求脱离生死之心;由此进修中士道,观四谛、十二因缘法;中士道完成,更进一步思及一切众生仍沉迷苦海,由此发起无上菩提心,誓 度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果,此即上士道。因此,三士道等于一个大乘行者的修行阶段、过程,不可忽略任何一士道。 【三士道(藏skyes-bu gsum)】《菩提道灯论》中所谓修习佛法的次第――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者的合称。又称三士教、三士夫道、三丈夫道论。《菩提道灯论》是西藏甘丹派尊者阿底峡的著作,书中认为人可分成三类――下士、中士、上士。第一类‘下士’,是不希求解脱世间的痛苦,只求今生或后世的利乐,佛教称之为‘人天乘’;第二类‘中士’,此种人只追求个人解脱,企求脱离世间流转轮回之苦,而没有普渡众生的想法,佛教称之为‘小乘’;第三类‘上士’,不仅自求解脱,并愿普渡众生,故佛教称之为‘大乘’。同此,修习次第也可分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士道’的理论是,一个人若想学佛,必须先访求名师,依照师长的指导修习,以免误入歧途;具备这项条件以后,才能从‘下士道’依次做起。‘下士道’的内容是说,人应该爱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并努力修习佛法,以免死后堕入‘三恶趣’中。亦即要人发愿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努力做‘止恶修善’的事,以便积德积福,远离地狱之苦。这就是所谓‘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如上所述,下士道虽可避免来生堕入‘三恶趣’的痛苦中,而在‘三善趣’中投生,但仍无法超脱流转轮回之苦,故需要进一步遵循师长的指导,修习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涅盘的境界,这就是‘中士道’,即所谓‘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但是‘中士道’仍只求得自身的解脱,不能算是根本地灭苦,故虽登上涅盘,还应发愿普渡众生。而要普渡众生,‘三善趣’中的人、阿修罗、天以及菩萨都还不能做到,只有成了佛才行,因此除了‘发菩提心’,还需要得‘无上佛道’,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的‘六度’(即六波罗蜜)。如是,既可以渡己,又能够渡人;可以成佛,可以普渡众生,更可以永远离苦得乐,这就是‘上士道’,即所谓‘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总之,‘下士道’是要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中士道’是要人们持守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要人依‘六度’修行,以便成佛利益众生。此三士道说原为阿底峡所倡导,而由格鲁派创教者宗喀巴所承袭,但此二人所说略有不同。前者认为三士道系应上中下之根机所说;后者则视之为一士夫于修行上必经之次第。西藏的格鲁派认为三士道有四个特色∶(1)可藉此解除佛教教理中所出现的矛盾,(2)可藉此全面信顺佛典中的教法,(3)易于了解佛陀教法的正意,(4)可避免毁谤正法的罪过。
密宗的教义思想 判教 三士道三士道西藏密宗以阿底峡所着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把学佛的次第分为三士道:下士道:具有人天乘属性,厌三恶趣苦而深信因果,皈依三宝,行五戒、十善,只求解脱个人一时的苦难,以人天乘的利乐为目的。中士道:具有声闻、缘觉属性,但求个人的生死解脱,而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之理。上士道:具有大乘属性,于此又可分为两种,即显教修法和密教修法。显教:依发菩提心,修四摄法、四无量心、六度万行,渐进佛地。密教:除以显教教理修持为基础外,更依密乘"依次修起"、"圆满次第",以达到与佛平等不二的境界。在修学上士道之前,必须以下士道、中士道为基础。因为从下士道能得人身,才能进而思惟生死轮回过患,进而欲求脱离生死之心;由此进修中士道,观四谛、十二因缘法;中士道完成,更进一步思及一切众生仍沉迷苦海,由此发起无上菩提心,誓 度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果,此即上士道。因此,三士道等于一个大乘行者的修行阶段、过程,不可忽略任何一士道。 【三士道(藏skyes-bu gsum)】《菩提道灯论》中所谓修习佛法的次第――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者的合称。又称三士教、三士夫道、三丈夫道论。《菩提道灯论》是西藏甘丹派尊者阿底峡的著作,书中认为人可分成三类――下士、中士、上士。第一类‘下士’,是不希求解脱世间的痛苦,只求今生或后世的利乐,佛教称之为‘人天乘’;第二类‘中士’,此种人只追求个人解脱,企求脱离世间流转轮回之苦,而没有普渡众生的想法,佛教称之为‘小乘’;第三类‘上士’,不仅自求解脱,并愿普渡众生,故佛教称之为‘大乘’。同此,修习次第也可分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士道’的理论是,一个人若想学佛,必须先访求名师,依照师长的指导修习,以免误入歧途;具备这项条件以后,才能从‘下士道’依次做起。‘下士道’的内容是说,人应该爱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并努力修习佛法,以免死后堕入‘三恶趣’中。亦即要人发愿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努力做‘止恶修善’的事,以便积德积福,远离地狱之苦。这就是所谓‘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如上所述,下士道虽可避免来生堕入‘三恶趣’的痛苦中,而在‘三善趣’中投生,但仍无法超脱流转轮回之苦,故需要进一步遵循师长的指导,修习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涅盘的境界,这就是‘中士道’,即所谓‘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但是‘中士道’仍只求得自身的解脱,不能算是根本地灭苦,故虽登上涅盘,还应发愿普渡众生。而要普渡众生,‘三善趣’中的人、阿修罗、天以及菩萨都还不能做到,只有成了佛才行,因此除了‘发菩提心’,还需要得‘无上佛道’,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的‘六度’(即六波罗蜜)。如是,既可以渡己,又能够渡人;可以成佛,可以普渡众生,更可以永远离苦得乐,这就是‘上士道’,即所谓‘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总之,‘下士道’是要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中士道’是要人们持守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要人依‘六度’修行,以便成佛利益众生。此三士道说原为阿底峡所倡导,而由格鲁派创教者宗喀巴所承袭,但此二人所说略有不同。前者认为三士道系应上中下之根机所说;后者则视之为一士夫于修行上必经之次第。西藏的格鲁派认为三士道有四个特色∶(1)可藉此解除佛教教理中所出现的矛盾,(2)可藉此全面信顺佛典中的教法,(3)易于了解佛陀教法的正意,(4)可避免毁谤正法的罪过。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f0df9a9fa3a4f9ca5e7be6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