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为什么曹操老是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

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人昨日看错了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天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
一部《三国演义》将孟德描述成大奸大恶的代表,许多人都将他看作一个不可一世的枭雄。
但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来说,曹操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他不能说是奸雄,也不能说是忠臣。
曹孟德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那时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又怎能兴复汉室,在没有人出头的时候,他不做谁做,而且他想废掉小皇帝自立易如反掌,但是他并没有。
并且按照当时儒家的思想道义,曹操也深受影响,他也想要名垂青史,当一个圣人,而不是为了一个皇帝的名号落了千古骂名且他已掌握实权,满足了,不想称帝,而是想让他的儿子称帝了。
曹操做了许多让人误会且怀疑其人品的事,让人看不透,但客观来说,却又说的通,又有几分正确,但他知道世人就是会因为某件事情,某句话语,而妄自的判断这个人的品行,然后全盘否定,但是人是会变的,也许今日因为曹操杀了好人判断他是个恶人,明日也因为何事而判断。
但是曹操却是不变的,就像他所说『我仍然是我』,他是一个个体,他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他在按自己的想法意愿行事,而不是为了他人,所以他不怕世人看错了他,他就是他自己。
世人容易看到的是曹操为奸雄的一面,但却总是忽略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作出决定的无奈,他自己本身的学识,军事,政治,诗情等等的完美。他也曾为王允而刺杀董卓,当时,他的心又该多么热血沸腾。人们将曹操的缺点,过错,无限放大,片面的看待曹操,带着剧烈的感情,唾骂曹操是个汉贼,看错了他。
扩展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
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曹操-百度百科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后人攻击曹操,一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关键是挟天子和假借天子的名义,首先说挟天子,两京大乱,西凉军烧杀抢掠,天子出逃,地方文武官员不管不问,除了个县令送了顿饭,一国之君吃野菜充饥,当时怎么没人来挟?二论以天子之名令诸侯,首先天子才十几岁,一个小孩能领兵平叛还是能任贤用能。大汉的天子仍在,不用天子的名号难道用曹操的名号。二是宁我负人,不容人负我,指曹操错杀好人,首先,历史上有无这事无定论,其次,人非圣贤都有错,伟大如毛爷爷者都会犯错,曹操有错,但不应无限放大他的错误,政治家不是道德模范。三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当时确实大权在握,皇帝成了空架子,类似于今天的君主制国家,但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谓乱世用重典,重病需猛药,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政治混乱,军阀割据的情况下,等一个小孩来下命令,或者等一大帮人民主决策商量之后再行动,可能吗?要曹操能办事又要不让他掌大权,明显是要让马儿跑又要让马儿不吃草,何况终曹操一生,并未篡汉自立。四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事实上,七十二疑家之说毫无事实依据,纯属演义。曹操的功劳和历史功绩:一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二,一统北方,结束战乱。三,出击乌桓,解决外患。四,改赋为诗,独树风骨。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e7a7033020276117202f0d3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