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非罪己?

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是一位最勇敢有力的凡人英雄。他出生时被母亲海神忒提斯倒提着浸入冥河,因此除了脚踵,任何武器都不能伤害他的身体。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被太阳神阿波罗射中脚踵而死。“阿喀琉斯的脚踵”也便被用来比喻一个人身上的弱点。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阿喀琉斯的脚踵”,那么,便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常思自己之过,以便扬长避短。春秋时有个著名的贤人叫蘧伯玉,史书上说他“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意思是说蘧伯玉50岁时熟知自己49年来的过错。他的事迹流传为一个成语叫“伯玉知非”,后人很赞赏他那种善于认识自己过错、严于律己的精神。走人生的长路,要善于体验,善于总结,要善于改过从善。厚黑者认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知错,不能改错,那其实是以“不厚”、“不黑”的态度来对待错误。社会上很多人犯了错误,不但不反躬自省,而且还把责任推诿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受过。这种行为是真正的厚黑者所不齿的。历史上具有敏锐眼光的政治家。往往善于运用“引咎责躬”的策略,改正过错,防止过错,同时表明自己的谦虚、谨慎,这种“罪己”的精神,常可以赢得同情和尊敬,使周围的人更加团结。三国时期,诸葛亮率蜀国大军30余万伐魏,初战告捷,智取三城。后来,他把战略要地街亭交由惯于“纸上谈兵”的马谡把守结果被魏兵夺取,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诸葛亮一面“挥泪斩马谡”,以明军纪责罚,一面上表后主,主动要求承担“授任无方”的责任,让后主贬自己丞相之职。同时告诫诸臣诸将“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蜀国军民对诸葛亮的这种品质,莫不感动佩服。古代封建帝王有一招叫下“罪己诏”,看到天下不稳,百姓有怨,便下一道诏书,责备自己一番。这种“罪己”,未必真的“知非”,或是真的要知错就改。但有时作为帝王的一种权宜之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明代崇祯年间,天灾人祸齐至,各地大闹水灾、旱灾、蝗灾,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满目疮痍,途有饿殍。崇祯皇帝算得上是明朝后期一位颇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为稳定民心,维持统治,也采取了下“罪己诏”之术。他几次下诏,斥责鱼肉百姓的贪官恶吏,并检讨自己未能尽职。当然。崇祯不可能真正体察百姓疾苦,也未能有效地改变大明朝的国运。不过他能面对现实,勇于自责,还是很难得的。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d511154028c74f816f71209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