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仁弃义的出处


出处西汉至今篡改本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战国竹简原版 《老子》第十九章:“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自西汉儒生篡改以后看来,道德经的主张变成了:“仁”、“义”、“忠臣”的出现为不祥之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而杜绝“仁”、“义”出现的根本办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德司契”的“契约”管理。并认为,只有做到“有德司契”,方能“民复孝慈”。即,使人们保持淳朴的本色,体现出孝敬、和善的美德。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一处墓地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学术界称之为“郭店楚墓竹简”。郭店简牍中有简本《老子》简本《老子》与帛书本及通行本相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很大差别。特别是简本《老子》中对“仁义”的态度,与我们传统的认识差别更大。帛书本及今本《老子》十九章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简本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虑”。可见简本《老子》并不反对“圣”和“仁义”。“故大道废,安有仁义”,表明“仁义”的地位仅次于“道”和“德”,居第三位,这表明早期道家对仁义学说的包容,这一点我们从简本与今本在文字上的差异也可以得到证实。今本十八章比简本多出“慧智出,有大伪”句,将“大伪”与“仁义”、“孝慈”、“忠臣”并列在一起,这无疑使“仁义”、“孝慈”、“忠臣”具有了否定和负面的意义,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简本《老子》恰好没有这句话,因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早期道家是排斥仁义学说的。根据这一批战国楚墓的发现,我们可以认定,道德经在东汉时被儒生肆意篡改的事实,西汉尚有完本,严遵尚读过。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abf6e32802dd59ff536d6da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