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不形于色,简单理解就是无论高兴悲伤,任何情绪都不流露出来。情绪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情绪的流露通常是通过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而所谓喜怒不形于色,就是没有情绪的流露。没有情绪的流露分为两种:
1、没有情绪产生;
2、有情绪产生,但是压抑了情绪的表达(包括表情,肢体与语言)。
要想知道有些人为何想要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就要知道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信号与沟通功能:比如,愤怒传达我们内心的不满,快乐让别人看见人性的友好,这是人们保持人际关系的基础。不仅如此,人会通过情绪背后的信号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适应他人与环境。
2、适应功能:比如,婴儿的语言没有发展,他们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获得喂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从而采取合适的行为,适应人际关系。人也可以通过悲伤情绪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3、动机功能:情绪可以激发人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比如,人开心的时候,更容易积极友善,乐于助人,完成合作,而你悲伤的时候,更容易悲观失望,避免社交,情绪可以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发展。
当然,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希望自己是一个可以控制情绪,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他们觉得喜怒不形于色是成熟稳重有内涵的表现。总体而言,喜怒不形于色往往是出于以下三种需要:
1、保持距离;
2、保护自己;
3、提升自己的修养。
情绪的功能不止这些,大致了解了情绪的功能,人们就会知道,这样可以借助情绪的流露或者隐藏情绪的流露,达到某些目的。比如,有人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开心,这样的话,会传递给别人“我是友好的”这类可以合作的信号,让自己被他人接纳;我们希望隐藏愤怒,以免别人看到自己内心可能产生的攻击,从而远离自己。
这也是为何多数人会在朋友圈传达积极的情绪,却很少有人每天在朋友圈流露消极的情绪,因为消极悲观的情绪是“状态很糟,可能不合作或者不能合作”的信号,我们都害怕因此造成“别人远离我们”
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如果太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则容易受到伤害,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把自己的喜怒经常流露给下级,下级则会投其所好,而掩盖事物真正的本质。普通人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则显得为人肤浅,也容易开罪于人。所以要忍耐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暴露出来。
西汉时的窦婴,是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汉武帝建元二年,他被封为魏其侯,他喜欢蓄养宾客,天下的游士都归奔他。当时,桃侯刘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太后多次向皇上说窦婴:“魏其候喜欢沾沾自喜,行为不定,很难担当得起宰相的责任。”于是最终没任他为相。
晋朝的谢安,孝武帝时任尚书和太保。太元八年,后秦的行苻人侵晋国,谢安派他的侄子谢玄去退敌,在泥水把秦军给打败了。捷报传来,谢安依然神情自若地和客人下围棋。客人走后,谢安走进屋里,过门槛时,却因高兴过度,把木鞋的齿都折断了。
喜怒都是人类的情感。当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怒自然而然产生了。发怒不仅伤身,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一个易发怒的人也难于和他人合作。历史上也有不少因发怒而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当然任何事物有利则有害,有弊也有益,怒有害于身心健康,有害于友情,有害于事业,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独异志.华论》中记述了华论给一位郡守看病,诊脉之后,没有给他开任何药方,而是历数该人的罪责和过错,把郡守大骂了一顿,拂袖而去。郡守大怒,气荡胸腹,誓不饶华佗,不想一怒之下,吐出了大量黑血,过了一段时间,病反而好了,这才知华佗医术之高,是用激怒之法,治好了郡守的病。
怒计在兵法中也常常使用。东汉光武帝建武5年,命令王霸和捕虏将军马武率兵攻打驻守在垂惠的豪强周建,苏茂则率几千人增援周建,另外派精良的部队去堵截马武的粮队。马武只好前去救粮,周建则出城与苏茂联手夹击他,马武自恃有王霸的救援,作战不精心也不卖力,结果战败。马武的兵上跑到王霸那里去救援,王霸却说:“现在敌军士气高涨,我要出兵,还不是和你们一样惨败?你们回去凭自己的力量去死命抗战吧。”王霸闭门困守,就是不派援兵,这一下可激怒了马武和他的队伍,他们严加修整,准备再战。而王强的将士们不愿让马武的部队孤军奋战,纷纷向王霸请战,王霸则自有其道理:“苏茂部队兵精将良,作战英勇,我军将士对此都有恐惧之感,而马武和战军相互依赖,互相指望,不能一心一意奋勇作战,必败无疑,现在我军拒而不援,马武因为没有援军,反而增强了战斗的勇气,我们再共同作战,才能胜利。”王霸激怒了马武,也才使他们赢得了胜利。
只要善于引导,怒也是助人成功的一计,所以对怒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
身居高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那么就会遗过于下面的人;如果在下位的人,不顾礼义,却逞强发怒,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只要有一方不知制怒,而轻易发作的话,后果都是贻害更多的人。
唐太宗贞观2年,河南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有精神病,常乱讲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丞相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察访后上奏折说李好德确实有病,而且有检验结果,不应当抓起来。治书权万纪上书弹刻张蕴古,因为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说是张蕴古讨好顺从他,考察之情也不会是实事求是。皇帝很生气,在街上把张蕴古杀了。后来此事为魏征处理,皇帝暗地里很后悔。由于自己一时的怒气,不详细核实,不作认真细致的调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也过于轻率了。这是不忍怒气的后果,人一发怒,出于一时的激愤,做事就有可能过火,等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就在同一年里,又有一次,唐太宗又因为流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廉直公正,征召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久久没有得到适当的人去管理,现在需你去镇抚。”卢祖尚行礼感谢后出来,不久就感到后悔,他托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诏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非常生气,说:“我派人都派不出去,还怎么处理政务?”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杀了,但很快又感到后悔。魏征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青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帝气愤地责备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职,只有功绩并没有犯罪,现在却让我担任小州的官职,所以我不愿意去。’文宣帝就饶了他的死罪。”唐太宗说:“卢祖尚虽然有失臣子的礼义,我杀了他也太过份,由此看来,我还不如文宣帝呢。”马上命令追复卢祖尚荫庇子孙任官的权利。
唐太宗认识到了自己做事因怒不忍,过于急躁,连杀了两位臣子,悔恨之意溢于言表。尽管他知错能改,但毕竟有些事情是无法补救的。正是出于怒能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下功夫去研究制怒的办法。很多人发现制怒的唯一良方是忍。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抑制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团结他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国家社会安定,以利事业发展。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以怒为计,震摄敌人,激怒放人,以便战胜敌人。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aa48a997b814343f7887306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