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1、为了清洗肠道、治疗疾病等,把水、液体药物等从肛门灌到肠内。
2、一种食品,原来是用肠衣塞肉末和淀粉,现在多用淀粉制成,吃时切成片,用油煎熟,放上蒜汁等。
3、医学的灌肠(enema)是指通过肛门引液体灌洗直肠的操作。使用的器具及液体必须为医用,否则很容易引发危险。除不洁器具导致的感染外,操作不当还可能引起肠穿孔、过量液体吸收而引起的心力衰竭、电解质失衡等。
扩展资料:
灌的组词
【灌】字开头的词语:灌丛、灌涤、灌顶、灌溉工程。下面具体分析:
1、灌丛:是指以灌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建群种多为中生、簇生的灌木生活型。群落高度通常小于5m,郁闭度多为0.3~0.4。在气候过于干燥或寒冷、森林难于生长的地方,常有灌丛分布。
2、灌涤:读音guàn dí。含义是犹盥洗。
3、灌顶:梵文为「Abhişeka 阿毗晒噶」,有「驱散 」及「注入」之含义,也可以翻译为「授权」。灌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仪式,也是每个相当层次的僧人所必须履行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密宗色彩。
4、灌溉工程:为农田灌溉而兴建的水利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灌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灌肠法
灌肠是北京地区特色传统名吃之一。是北京人喜爱的一种大众街头小吃。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扩展资料:
饮食文化
清末民国初经营灌肠的食摊,都是用淀粉加红曲水调成稠糊面团,做成猪肠形状,蒸熟以后,晾切成薄片,在饼铛内用猪油煎焦,取出盛盘,淋盐水蒜汁,趁热食用。
后门桥一带的福兴居算是老字号,距今有200年左右历史因其灌肠煎得地道,人们管它叫北京灌肠铺,1917年才取名福兴居。
至于庙会、集市上摊贩卖的灌肠,乃是用淀粉加红曲,团之为肠形,蒸熟成“粉灌肠”。卖是以刀削成菱形小块,于平锅内用次汤油煎焦,盛于碟内,浇上盐水蒜汁,让顾客用竹签所着吃。是一种平民化的经济小吃。
1927年在福兴居对面又开了一家合义斋灌肠铺,对制法加以改进,除用红曲水调制面糊,还加入丁香、豆蔻等10多种香料,并把面糊灌入真猪肠内,蒸熟切片,并用油煎,使之更加香脆咸辣,成为一道风味独特的佐酒菜,因而享有盛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煎灌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灌肠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8ee5614f5b112be977c421a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