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说自己的老师“学无常师”,这是怎么回事?


     《论语》记载,有一次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而是散落世间。贤能的人可以明了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文武王道处处存在,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授呢?”这便是子贡所说的孔子“学无常师”。 事实上的确如此。孔子自幼聪慧好学,15岁便立志向学,处处留心。他不仅从文献中学习,还抓住各种机会学习。为了学礼,孔子曾亲自到宋国、东周洛邑(洛阳)专门考察夏商周三代之礼。在洛邑访问时,他“入太庙,每事问”,并求教于当时在洛邑做官的老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还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正是通过这些学习,孔子深谙礼仪,熟悉音乐,为晚年着手整理《乐经》、《礼记》等儒家六经打下了基础。 另外,孔子虽然博学,却并非浅尝辄止。比如,他向师襄学琴时,师襄教了他一支曲子,孔子连续练习了10天后,师襄说:“这曲子你已经会了,我再教你一首吧。”孔子却说:“曲子虽然会弹了,但演奏技巧还没娴熟呢!”过了几天,师襄又说:“你的技巧也已经很好了,学新曲子吧。”孔子却说:“可我还没有理解曲子的神韵呢!”几天后,师襄又提出换新曲时,孔子说:“我还没有能想象作曲者的样子呢!”说罢继续弹奏。
      过了段日子,孔子突然领悟,说道:“我终于能想象出作曲者的样子了,作此曲的人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深邃,若有四海。他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听后十分钦佩地说:“这个曲子正是《文王操》啊!” 这个例子也生动地说明了孔子虽“学无常师”,但并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胡乱学习,而是有他自己独到的一套方法。 知识链接 六艺 关于“六艺”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六艺”是周朝时要求贵族子弟掌握的六种技艺,具体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礼包括恰当的个人礼仪、行为规范、宗教仪式等;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指射箭技能;御指驾驭战车的技能;
      书是识字教育;数则指基本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可以看出,“六艺”是一种包含了人格道德教育、知识传输、技能培养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文武兼备,知行合一,既涉及治国方略,又涉及日常生活,相当的实用。而“六艺”中的礼、乐、射、御,又称为“大艺”,书与数则称为“小艺”。平民百姓只学“小艺”,贵族子弟则通学“六艺”。后来“六艺”被儒家拿来作为本门弟子的学习内容。 “六艺”的另一种说法,是指儒家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仪礼》、《乐经》、《春秋》。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而孔子当时是世界上非常知名的教育家。学无常师是指学无止境,谁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60638715b83eb741a70baf6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