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土夫子,后来转做考古的?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如果现实中的盗墓贼真的有《盗墓笔记》以及《鬼吹灯》中的那样身怀绝技,被招安过来参加考古工作岂不是更加如鱼得水?
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质上混淆了关于“考古”的几个概念:似乎考古只有墓葬,而没有遗址;只有发掘,而没有研究;只有破坏,而没有保护!
看到这个问题,阳Sir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上一定有土夫子被招安转作考古的!如果你读过李零先生的《子弹库帛书自序》,在书中他刻意提到了四位身份特殊的人物:任全生、漆孝忠、李光远、胡德兴。这四人在解放后,服务于湖南省博物馆担任考古部技工。
他们就是“土夫子”,是1942年子弹库楚墓的盗掘者和子弹库帛书的发现者,正是因为他们擅长“认土找边”,几人又再次作为考古工作者参加了1972年-1974年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可以说,1949年以前的盗墓史与1949年以后的考古工作,在这里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
这个问题的侧面也值得深思,时至今日在考古工地中,除了正规有编织的考古工作者之外,还活跃着另外一批可以说是“最懂泥土的发掘者”,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考古技工。
没错,他们大多来自农村,自小的农村生活使他们具备了一种很自然的天赋:娴熟地使用探铲来打洞,勘查地下遗迹现象;依据土质土色,火眼金睛一般分辨地层顺序和遗迹边界;喜欢写字的可以学会写发掘日记;兴趣广泛的还学会修复出土文物;文化水平较高的,甚至还学会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一个技术精湛的考古技工绝对是香饽饽。
只是,他们永远都最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光鲜亮丽的媒体镜头前他们不在,厚厚的考古报告中也没有他们的名字,而他们大多也没有正式编制属于聘任人员人随工地走,走南又闯北。在他们眼中,考古和泥土打交道,其实与家里种田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没有考古工作者“更远大的理想”,这是他们糊口的一技之长!
致敬完毕,回到正题:
阳Sir申明没有贬低之意,从性质上来看所谓的“土夫子”被招安做考古,其实就是扮演着类似于“考古技工”的角色,毕竟他们擅长的定然是关于探明具体位置、辨别土质土色、寻墓找边等依靠长期经验积累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性手段。
但是回到阳Sir 之前的三问之上:如果发掘对象是古代遗址呢?对遗存进行后期研究呢?损坏的文物要进行修复呢?
所以,对于考古来说,发掘仅仅是开始工作,研究是阐明价值,保护是延续价值,最终到达博物馆展示价值,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最后你觉得土夫子、盗墓贼,能够做到几点?
《子弹库帛书自序》书中提到过,任全生、漆孝忠、李光远、胡德兴这四人的身份其实是“土夫子”,解放之后就在湖北省博物馆里做考古技工的工作!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fb427acd56404fcb2c93613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