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吾有什么区别吗


“我”和“吾”,人们自然会说,一个是文言词,一个是现代词。其实 “我”这个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现了,只是用法似有不同。 《论语》云:“吾 日三省吾身。”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同为古代圣贤经典,同是一句 中用两个第一人称的代词,时代地域的差异都不大,为何有这种现象出现,令人 匪夷所思。 《说文解字》云:“我,施身自谓也。”“吾,我自称也。”施,给也。给 予自身的自称词。所以“我”可以解释为“自己、自身、本身”,而“吾”一般 没有这样的意思。 宋代赵
“我”和“吾”,在古汉语中均为第一人称代词。这两个字的古音相近,他们的意义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用法大致相同,但又有些区别。
在上古时代(先秦),“吾”和“我”在语法上是有分别的。“我”既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宾语,还可以做定语;而“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宾语。即只能用作施动者“吾……”而不是“……吾”的格式。三代以前,“吾”和“我”在语法上有明显的分界。“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为宾语。 
具体区别:
一、所用场合不同。 “吾”和“我”多用于对话。
二、语法区别: 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分别。都可做主语,但“吾”尚可用做定语,一般不用做宾语,“我”尚可用做宾语。
三、语气的细微差别。
古文的第 一人称:
“我”、“吾”、“予”、“余”、“朕”“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1、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2、余:可译作“我”例:余闻之也久。(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
3、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4、愚:可译作“我”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5、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古文的第二人称:
“汝”、“若”、"而”、“乃”、“尔”
1、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若: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3、而:古同“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4、乃:可译作“你”、“你的”。例: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古文的第三人称:
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f2d30cbc9837cd35cc1b08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