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到底是指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艺也叫十八般武器。但十八般武艺到底是指哪十八般?目前仍说法不一,最基本的有3种说法。
第一,根据旧版《辞海》的解释,十八般武艺是“我国武艺之总称也,相传为战国时孙膑、吴起所遗传,分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铜、锤、棒、柞。”所谓九长九短,是指九种长的兵器和九种短的兵器。这是历代相传的第一种说法。
可是,《水浒》第二回描写史进每天请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经过半年,史进的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都学得精熟。这和历代相传的十八般武艺有些不同,特别是它换上了弓、弩、矛、锤都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这是第二种说法,而且也比较全面。
第三种说法是,明代马愈的《马氏日抄》说:“已巳岁,北寇作难,官司招募勇士。山两李通,行教京师,无人可与为敌,遂应募为第一。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锤、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明代谢肇制的《五杂俎》卷五,朱国帧的《涌幢小品》卷十二都从此说,清代褚人获的《坚瓢集》更是完全本于《马氏日抄》。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正确而全面,目前还没有定论。三种说法虽有不同,但其中绝大部分的武器都可以理解,只是“白打”是什么却要费点考证。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卷上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可见,白打就是赤手空拳地相打,也就是拳术。十八般武艺添上“白打”,自然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所谓武艺也才能更加全备,甚至还是一切武艺的基础,不过它并不属于兵器,只能说“武艺”,不能说“武器”。
其实,古代武器中还有弹、匕首、飞镖等等。《通俗文》说:“匕首,剑属。其头类匕,故日匕首,短而矛便用。”又说:“矛长丈八谓之稍。”这样,所谓武艺就实在不止十八般,因而这个名称也有问题。至于怎么会成为“十八般”的,更是一个待破的谜。
孟姜女为什么哭倒长城?
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3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而死去。孟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哭倒了长城800里。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然而,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呢?故事流传到现在已2000多年了,却仍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时间比秦统一六国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春秋初期刘庄公时(前794―前781年在位),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她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7天7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间。
孟姜女故事经历了2000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对其故事本身内容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是众说纷纭。
有的说,孟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枢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感应之说,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塌山的感应。它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的。
十八般武艺主要有四种说法,根据年代不同,每一种兵器的排列顺序也都是不同的。指“刀、枪、剑、戟、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ec8ff5c41cc24411451ea6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