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火盆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礼仪之一,此俗的意义在于趋吉避凶,变祸为福,跨火之举则有远离不祥、兴旺蓬勃的象征。这种习俗,在中国其它地方也有保留。例如广东雷州叫“过火海”,福建惠安叫“跳火群”。其意义都是取其吉象,希望生活像火一样越来越旺,并且希冀用火烧去一切晦气,因此也进入一般家庭生活中,有的家庭在大年三十那天举行。当然,火势不会很大,象征性而已。取吉象去晦气跳火墙多流行在潮阳、普宁一带的农村。跳火墙是白天进行的。也是各家先在路口堆上稻草,数量很大,有的达到一人多高,而且将路面全部摆满。待游行队伍到达时,将草堆点燃,顿时火苗冲天。游行的人要依次从熊熊燃烧的火堆上跳过去。稻草火虽然不易烧伤人,但其势熊熊,对人的意志是一种考验。先跳的人,火焰虽高,火路较窄,飞身一步可以跨过。越到后面,火势虽弱,火路却宽,一步跨过,脚仍然会踏在火上,并且会溅起一片火花的漩涡。跳的人大多是青少年,有的手拿标旗往前冲,有的还一边敲鼓敲锣。最难的是抬神座的四个人,要一齐发力跳过去,颇为不易。好在年年如此,人们已习以为常。一个下午,要跳十几处。节后的灰烬,就近洒在田地里做肥料。
跨火盆,亦称燎火、跃火,是民间殡葬活动中的一道程式。大抵是丧家和送葬者由葬地归来后,在进家门前,须从一盆火或一堆火上跨过,有的还伴有磨刀、含糖(或吃糖茶)、洗手、熏衣等各种手续。《金瓶梅》第六十五回叙李瓶儿葬礼毕,“众主管伙计,都陪西门庆进城。堂客轿子压后。到家门首燎火而入”,便是此等风习在文艺作品中的写实。如今普遍实行火葬,葬地由坟场变成了火葬场,但这一习俗依然保留着,有所变异的则是火盆草木改成了将一二只从火葬场带回来的花圈点燃,也有再添上一些死者生前穿用的衣物以助火势的。跨火习俗始于何时,似已失考,但明清史籍上记录颇多。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孝子孝眷人等,将孝衣脱下,往火上熏越毕,均皆吉服洗手进内”;明沈榜《宛署杂记》:“送葬归,以盂盛水,置刀其旁,积薪燃火于宅门之外,丧主执刀砺盂者三,即跃火而入,余从者如之”。略见南北习俗虽有熏衣、砺盂之别,但举火的主题则是一致的。沈榜曾于明代万历年间任宛平知县,因留意时事世俗,搜求掌故佚闻,所以笔下连“跃火”这一细节也没有放过,但写毕这条资料,又加一句“不知何义”,表示他也不知这种风俗的意义何在。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cce45f08935d5965ccec9e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