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是如何以夏变夷

用夏变夷,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登皇位后对于军事上的指挥已有重要的改变。
他以军事行动为政治上的手段,不像成吉思汗一样,以为征伐的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元世祖起先南守北攻,亲自率兵包围卡拉科伦。然则即使在阿里不哥这问题解决之后,他就未曾再亲临南方前线。攻宋以水军为主,军事也大多用汉人,船只则大部造于汴梁。
他原来拟用史天泽为统帅,但是史以年老辞,改用伯颜,是因为伯颜不嗜杀人。蒙哥所用战法,至此都已放弃。
忽必烈不冒险攻坚,不轻举急进,不专事破坏。他之围困襄樊,费时四年半,不到这汉水之上的重镇攻陷,他不以大部队冒险深入。
在这些地方,忽必烈总表示他筹谋全局时以南方的办法对付南方;北方的办法对付北方。因之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座挡箭牌,防制了蒙古人对南方的荼毒。
扩展资料:
忽必烈十万精兵攻打日本。
在日本与高丽之间的海域,一直生活着一些海盗,他们主要的抢劫区域就是高丽沿海一带。高丽人深受其害,却无力清剿。早在1265年时,高丽人赵彝便鼓动忽必烈遣使至日本,令其来朝。于是,忽必烈先后派了数批使者到日本,但没有一个得到回应。
1270年,忽必烈的藩邸重臣赵良弼,再次代表忽必烈出使日本。在日本诸岛前后滞留了三年,赵良弼不但没见到日本国王,连掌权的幕府将军也没见到,只得无功而返。
蒙古自成吉思汗开始,便以对外征战劫掠为终生目标。赵良弼觉得,忽必烈试图攻打日本主要原因是看上了日本的财富。
因此,他劝诫道:“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意思就是,日本那就是一片原始人居住的杂窝。出兵日本,根本捞不着任何的好处。
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的日本的确正处于混乱的内战状态。天皇只是一个空架子,北条以武士身份掌控着镰仓幕府,但其势力也无法控制全国。国内小军阀林立,各自划地而治。
自唐朝以来,由于仰慕中原文化,日本掌权者都会定期遣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辽国、金国与南宋。但对于这个新兴的忽必烈王朝,日本上下都采取“三不政策”:不理解、不服从、不接触。
忽必烈第一次发动的攻日战争,目的还是相对比较明确:第一是通过高丽这些杂兵的消耗,以了解日本的真实国力。第二就是希望可以驯服日本,起码在表面上要让日本对自己的王朝臣服。
1274年三月,忽必烈下令东征日本。以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降蒙的高丽人)为帅,包括高丽的屯田军、女真军及水军一万五千人,船九百艘。
这是一支代表着大元国的军队,然而这支军队除了统帅忻都之外,跟蒙古人基本没啥关系。屯田军是高丽人,女真军是原金国的降兵,水军当然也都是高丽人。这样的军队组合,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十月,元军从高丽合埔(今韩国马山浦附近)出发,先达对马岛。日本甚至还没动用幕府的军力,凭着九州太宰府守军,便击退了在博多湾登陆的元军。然后,来了一场台风,元军死亡一万三千五百人。第一次的元日战争不到一个月就此结束,“神风”之名因此而开始显赫于日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忽必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用夏变夷
“用夏变夷”,忽必烈认为自己是华夏、南宋是夷狄。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c89f0fe05905c2f7107d00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