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自魏晋西晋・李密的《陈情表》,意思是: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原文如下: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扩展资料:
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
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
《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
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
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C ) A秋水 B谏逐客书 C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 2.李密《陈情表》是一篇( C) A书信 B小说 C奏疏 D传记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B ) A乐府诗集 B诗经 C楚辞 D国风 4.《种树郭橐驼传》的主要创作意图是(D ) A赞扬郭橐驼的种树技术 B揭露统治者的政令扰民 C传播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D借“养树”之道喻“养民”之道 5.《山居秋暝》是一首( A) A山水诗 B边塞诗 C爱情诗 D寓言诗 6.茅盾的散文名篇有( A) A风景谈 B残冬 C幻灭 D故都的秋 7.《断魂枪》描写的时代背景是(B) A古代社会 B辛亥革命前后 C戊戌变法 D张勋复辟 8.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B)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儒林外史》 9.下列诗句中运用反比的是( A)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0.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B ) A婉约词 B豪放词 C风雅词 D田园词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 1.鲁迅有散文诗集《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 2.《史记》主要包括本纪、世家、(列传 )、书、( 表)五部分。 3.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继承发展了的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是(主客对话)和(抑客伸主)。 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5.《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 陶渊明),《蒿里行》的作者是(曹操 )。 6.苏轼的思想受儒、(道 )、(禅(佛) )三家的影响,性情达观。 7.“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8.“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 这样(的地步)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 养息、保养 3.寻蒙过恩,除臣洗马。 除:任命 4.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是: 这样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9984c8041652009d8e29f29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