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各种说法


1、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3、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5、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6、土语、俏皮话
“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死
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同一个概念在不同阶级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说法。“死”的各种说法如下:
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为“驾崩”。
薨:诸侯王,妃子们死叫薨。
殁:等级较低的妃子死亡叫殁。
不禄:士死亡。
卒:大夫死亡,后来指平民死亡。
圆寂:得道高僧死亡。
牺牲:战士死亡。
去世:对死亡的一种比较婉转,尊敬的说法。
扩展资料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 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
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因当时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940c6dbc6e72a034f8f8ab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