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是什么?


戏曲中唱词结构的形式,称为句式。句式一般分上、下旬,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乐句。每句的字数分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的句式一般很少用,七字句一般由二、二、三组成,十字句由三、三、四组成。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最早关注白居易新乐府频繁使用“三三七”句式这一现象的是陈寅恪先生,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到:“寅恪初时颇疑其与当时民间流行歌谣之体制有关,然苦无确据,不敢妄说。后见敦煌发见之变文俗曲殊多“三三七”句之体,始得其解。”他认为新乐府中的“三三七”句式借鉴民间变文俗曲,并猜测新乐府的创作缘由是为了改良民间流行曲风。这一看法源于他将白氏新乐府与当时的古文运动联系到一起,认为二者同是以古革新,因而,他指出:“白乐天之新乐府,亦是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良当时民俗传诵之文学,正同于以‘古文’试作小说之旨意及方法。”陈寅恪先生就新乐府的创作源头和缘由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假设,然而他对这一句式是如何借鉴敦煌变文的,又是如何改良民间俗曲的等问题,并未作出详细的论证。他自己也说到:“此点似尚未见有言及之者,兹特略发其凡于此,俟他日详论之,以求教于通识君子焉。”而且,他也没有对敦煌变文中的“三三七”句式展开分析,我们无法从中看出白居易新乐府与之存在的确切联系。有鉴于此,我们拟先就这一问题作具体讨论。陈寅恪注意到白居易新乐府中频繁使用“三三七”句式,进而推测这种体式必与民间流行歌谣有关。在看到《敦煌掇琐》等当时整理出的敦煌文献资料中也存有大量的“三三七”句式后,他坚信白居易新乐府确是学习民间歌谣的。需注意的是,这里,陈寅恪似乎模糊了民间歌谣与敦煌变文件的界限,这二者其实是不一样的。民间歌谣历来有之,是各地本土化的产物,而敦煌变文则有一定的地域性,与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之后,佛教变文与民间歌谣相互渗透和影响,共同成为民间俗文化的代表。敦煌变文的定义历来争论较多。“变文”这一名称,最先由郑振铎先生根据敦煌卷子上原有的题目而提出。后来演变为敦煌类材料的共名,包括讲经文、词文、俗赋、姻缘等。今翻阅《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一书,发现“三三七”句式大量出现在讲经文中,具体篇目有《维摩诘经讲经文》(斯三八七二)、《添品妙法莲华经讲经文》、《金刚波罗蜜经讲经文》、《维摩碎金》等。根据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中的推测:“讲经文是变文中最初的形式,它的产生使其在变文中为最早。……比较早的是演《维摩诘经》舍利弗故事的(斯三八七二)和《添品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可能作于公元八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9035eb637b6bbe6c52722fc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