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为什么被称为玉米机?

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当然对于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其发展是根本原因。但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的苏联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并且在经济实力和发展上急剧下降再加上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不当,最终导致苏联彻底解体。
认为只有玉米可以拯救苏联
在赫鲁晓夫上位之后感觉很可笑,对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总统的一段时间之中非常的狂妄和自大。他推翻了斯大林模式的,而且还有对斯大林进行鞭尸这对于当时国家发展并没有多大作用。他本人喜欢吃玉米就在全国各地大量的种植玉米,希望可以带动苏联经济的回升,这让人想不通的是苏联处于的地区并不都适合种植玉米结果不用看就能够想得到,真的不知道赫鲁晓夫是怎么想的。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1946年,苏联在农业顾问李森科的建议下,曾经极力推广春小麦的种植。而当时作为乌克兰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却提倡种植冬小麦。由于斯大林支持李森科,在这场论争中,赫鲁晓夫败下阵来。
让全苏联种上玉米
赫鲁晓夫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既然在麦子上无所发展,他就“绕过麦田来到了玉米地”。这一想法终于找到了实现的机会。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月,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以后,只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会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在访问期间,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获得了有关用玉米的青秸秆及未成熟的棒穗喂养牲口的常识。目睹了北美洲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他认为,“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1953年,当时还未成为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出于至今不完全明确的原因,悍然在苏联全境发动“玉米运动”(又名“开发处女地”运动),要求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发展或扩大玉米种植,在1960年之前要把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从350万公顷扩大到2800万公顷。可想而知,苏联的很多地区因为光照不足,种的玉米根本就结不了穗,全国各地怨声载道因此许多反对他的人把他叫做玉米播种机。
到赫鲁晓夫被政变推翻之后,苏联连以前有种玉米传统的地区都不种了。这里面当然有政治站队的考虑,但大家确实也是被他老人家逼恶心了。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8777335c1cd9809713de9db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