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成年叫什么


女子成年叫及笄。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扩展资料:
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语年龄段称呼: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笄礼
古代女子成年礼叫及笄礼
笄[jī],即簪[zān]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周岁,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
笄礼的方式非常优美,因为它是专为女孩子设计的成人礼: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及笄礼流程仪式
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两人的世界。
笄礼参礼者以女性为主。由女性担任主人、正宾、赞者、赞礼、摈者和执事。
主人:笄者的母亲和父亲。笄者:成年待行笄礼者。赞礼一人:主持笄礼仪式。正宾一人:由主人选择,选择德才兼具的女性师长为佳。赞者一人:正宾的助手,由正宾选择一名女性出任。摈者一人:主人的助手,布置场地,摆放席子,协助正宾盥洗。执事三人:奉冠笄协助正宾,宜女性。
三个托盘分别盛发笄、发簪、钗冠由三位执事托着,立于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依次排列。人员不足时,也可以只用一名执事,此时可在执事位放一几案,将三个托盘排列其上,一名执事守在旁边;乐者一人:演奏音乐,曲目酌定,推荐传统经典古琴曲目,有励志等涵义曲目为佳,可在笄礼开始后即循环演奏,在主人致辞时暂止;众宾若干:其它观礼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笄礼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6521e8216c8715a81fdc61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