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个人行事上能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不辜负君主的任命,这可以称之为“士”了。这句话出自春秋《论语 子路篇》,原文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白话文意思是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作‘士’呢?”孔子道:“做事能知道荣耻,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士’了。”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一个人有了内心的良好修养以后,不可以每天只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你要忠于自己的使命,要做到“不辱君命”,所以这是孔子说的“士”的标准 。
扩展资料
这句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
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
孔子本人是贵族的后裔,可以说是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孔子培养的士,大都是文士,他是希望弟子们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论语的这一章孔子将士又进行了划分为三等,本句说是说的第一等。
孔子教育弟子在社会上要成为士,学习了知识,去做官,去报效社会,在精神修养上要成长为仁人,而孝悌是仁人做人的根本。比一等之士差一些的二等士,当然比不了一等士的内外兼秀,但二等之士懂得为人(仁)之根本所在,其本已立,而才或不足,故次于一等士。
而第三等则是言必信,言语一定信实,有啥说啥,襟怀坦荡;行必果,行为一定坚决,说了就去做。他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也有他们的价值标准,无法评判对错,但不一定是有益的,这样的人称为第三等士。
这次路途已经耽搁了,但是我行走于四方,还好没有辜负了君王的使命,可谓幸运, 大概意思就是介样。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1400c80cfecd61525ca9647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