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忆苦思甜方面 的 材料 ?

  忆苦思甜  文化大革命那阵,盛行用“忆苦思甜”的方法,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要年轻一代“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旧社会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所受的苦,思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一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利用这种方法对青年进行思想灌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记得我大学读书时,校方请了广东顺德县容奇镇一位旧社会的婢女,为我们做忆苦思甜的报告。  她那悲惨的经历,使我们为她流下不少同情的眼泪。主持者适当配上一阵又一阵的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确实起到令新社会成长起来的青年们,对旧社会充满恨,对新社会充满着爱,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  进行忆苦思甜,立意在于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让工人贫下中农免吃两遍苦,受两茬罪。文化革命的这种指导思想,文革后是被否定了。  后来媒体披露的一些报道,工人、贫下中农受两遍苦的事实,确实存在的。如某地工人,退休后因生活不保障,又重新为私人企业主挖煤。并且是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用人拉着箩筐,将煤从煤井里拉出来。我在电视里看过这样的场面。  我们这里有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在解放前为一位姓张的老地主当长工。解放后,从当村农会主席开始,后来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书记,又没有其他生活手段,只好替这位姓张的地主的孙子看果园。  这些例子,如果论起来,应该属于工人贫下中农吃“两遍苦”的典型事例,但并没有普遍性。后来,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落实了老人的退休保障金,情况大有好转。  对于“忆苦思甜”,开始主要是请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贫农,做忆苦思甜的报告,后来发展到深入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贫农家中访贫问苦,到条件困难的地区调查了解,各地都写家史、村史,主要是写穷人的血泪史。  如果本人是地主、富农或资本家的家庭,则写发家史、剥削史。通过这些家史、村史,告诉年轻人这样的“事实”:资本家就是剥削工人发家的,地主就是靠贫农的血汗养肥的,共产党使人民翻身解放,给大家带来幸福。  “忆苦思甜”活动发展到最后,就是吃“忆苦餐”,让解放后吃得好一点的青年学生,专吃解放前贫下中农吃过的野菜,体验当年工人、贫下中农的苦难。但有些地方组织得不好,那些学生吃了野菜汤,反而觉得“好吃”。现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转去吃野菜,觉得好吃,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各地在组织忆苦思甜时,也闹了一些笑话。我们村的书记请一位旧社会过来的老妇,做忆苦思甜的报告。这位妇女没有文化,主持者也没有跟她说清楚,只是要她说过去的苦。  我们这里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为饥饿,吃野菜,不少人患上水肿病,死了不少人。这位老妪的丈夫,也因为水肿去世了。  这位老人跟一帮青年人说的,不是旧社会的苦,而是解放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苦难生活,以及她本人的悲惨遭遇。有一位驻队干部越听越不是滋味,说:“你是控诉新社会,控诉共产党!”才叫她停了下来。  村里一次忆苦思甜,请善于表演的“坚伯”作报告。他在讲旧社会的苦难时,穿得破破烂烂,手里拿着一段木棒。说他在旧社会,就是像他身上穿的一样,破破烂烂。讲到在旧社会替地主当长工,挨地主的毒打时,说地主就是用这么大的木棒打他。讲到苦难处还放声大哭,引来听众的一阵大笑声。  讲到解放后,他说:“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然后,下去换了一件新的中山装上来继续作报告,说咱们贫下中农解放后,就是穿着这样的新衣服,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的表演又引来一阵笑声。  因为,当时我们什么东西都缺乏,连做衣服的布也要限制供应,按人口发布票,每人每年只发二尺六寸的布票,仅够缝一条裤衩。可以想象得到,中国人当时的穿着,并不怎么体面。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展人造纤维,穿衣难的问题才缓解。  还有一位“阿莲嫂”,村领导请她做忆苦思甜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说她父亲在旧社会,因为没有土地,深受地主的剥削,为了生活,替人抬轿子,受尽剥削和欺压,解放后才翻身做了主人。  本来,她的报告没有发生什么误差,问题就出在她作报告后。因为她的嘴巴罗嗦,常常跟邻居吵架。妇女骂架就是两样,一是夸耀自己如何好,二是说对方如何坏,把对方祖宗三代的羞处、痛脚都数落出来。  她与人吵架的时候,对方就拍着手掌,双手撑腰,跳着脚骂她:“不像你爸爸,扛轿夫!人家坐轿你抬轿,汗水流湿无衣换!”这些话都是“阿莲嫂”在忆苦思甜报告中的话,反而成了别人的笑柄。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有所好转,在某个时期,媒体上又提出,不要忆苦思甜,访贫问苦了,应该访富问甜。那些尚未富起来的人们听了这话,就有点火了:“毛泽东那阵子,访贫问苦,关心穷人生活。你们这帮人访富问甜,就是想到有钱人家去大吃大喝嘛!”  虽然媒体宣传并不是这个意思,但后来的发展却是这样,官员们去大款家大吃大喝,还“吃了一肚子,还要带一兜”,带回不少东西。  访贫问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最近几年,有所复辟。中央提出要“扶贫”,尽量消除贫困,这些口号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据统计,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只有二千万人尚未脱贫。我想,可以不必“扶贫”了,直接由国家给这二千万人发工资,全国就可以成为“小康”了。这里面,恐怕是有水分的。  如何证明呢?因为,每到元旦后、春节前,上级就号召各级政府要关心贫困人群,送温暖,让他们过一个祥和安康的春节。这时,媒体上,特别是电视上,就会出现各级领导,带着被子、红包、粮油到下岗工人、贫困农民家里,握握手,送温暖的场面。  接受礼物的贫困人们就会热泪盈眶,感谢领导的关心。这些都可以归入“访贫问苦”的范围,不过已赋予新的内容。  给尚在贫困线以下生活的人们送东西,表示政府对穷人的关怀,不可非议。但是,我们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去做一些让他们富起来的工作,你说是吗?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ee436b4aa03048f871e28a6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