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从上至下共有哪些人物?

教主: 张无忌 小昭 
使者: 明教光明左使 杨逍 
明教光明右使: 范遥 
护教法王: 紫衫龙王 黛绮丝 (去向不明) 白眉鹰王 殷天正 
金毛狮王 谢 逊 青翼蝠王 韦一笑 
(以上的教主、护教法王为明教教众的授业师父。) 
五散人: 冷谦 彭莹玉 周颠 张中 说不得 
五行旗掌旗使:明教锐金旗掌旗使 庄铮 明教巨木旗掌旗使 闻苍松 
明教洪水旗掌旗使 :唐洋 明教烈水旗掌旗使 :辛然 
明教厚土旗掌旗使: 颜垣 
内三堂主: 天微堂主殷野王 紫微堂主殷素素 天市堂主李天垣 
外五坛主: 青龙坛主程嘲风 白虎坛主高山王 
朱雀坛主常金鹏 :玄武坛主白龟寿 
风字门主: 拓跋 
除以上主要人物外还有各旗教人尚待增补中,如明朝一些主要人物:朱元 
璋、徐达、常遇春。还有蝴蝶谷的仙医胡青牛。 
扩展资料
明教正式名称为摩尼教,又作牟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是一种带有诺斯底主义色彩的二元论宗教。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
摩尼教约于六至七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复由新疆传入漠北之回纥,而盛行于该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应回纥之请,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
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政府之举。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明教一词至清代虽已不复见于文献,但“明王”出世之说,犹流传于民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教
一、明教教主汇总(根据金庸小说汇总):
1、第一代:方腊,宋朝时方腊在浙东起事;
2、第三十代:钟明亮;
3、第三十一代:石元;
4、第三十三代:阳顶天;
5、第三十四代:张无忌;
6、第三十五代:杨逍。
二、光明左右使:
1、杨逍(明教教主手下左右光明使者之一的光明左使。小说中妻子纪晓芙,女儿杨不悔。)
2、范遥(在明教中担任光明右使,与光明左使杨逍合称“逍遥二仙”。后自毁俊颜,潜入汝阳王府,传授指导郡主赵敏的武功。)
三、四大护教法王:
1、紫衫龙王:黛绮丝(明教四大法王之首“紫衫龙王”,丈夫韩千叶,女儿小昭。)
2、白眉鹰王:殷天正(明教护教法王之一,有一子殷野王和一女殷素素。孙女殷离。)
3、金毛狮王:谢逊(明教护教法王之一,师父成昆,义子张无忌。)
4、青翼蝠王:韦一笑(明教护教法王之一,排行第四。)
四、明教五散人:
1、彭和尚彭莹玉(明教五散人之一。他又名彭翼和彭国玉,人称彭和尚,是元末彭莹玉,红巾军徐寿辉部将领。)
2、铁冠道人张中(临川人,因爱戴铁冠而人称铁冠道人。)
3、布袋和尚说不得(武器是“乾坤一气袋”)
4、冷面先生冷谦(五散人中武功最高。)
5、周颠(既是和尚又是道士,“明无名字,人以为颠,遂名”,历史上确有此人。)
五、明教四门(所属杨逍):
天字门所属是中原男子教众;地字门所属是女子教众;风字门是释家道家等出家人;雷字门则是西域番邦人氏的教众。
六、明教五行旗:
1、锐金旗:锐金旗掌旗使:庄铮。副掌旗使:吴劲草。
2、巨木旗:巨木旗掌旗使:闻苍松。
3、洪水旗:洪水旗掌旗使:唐洋。
4、烈火旗:烈火旗掌旗使:辛然。
5、厚土旗:厚土旗掌旗使:颜垣。
七、天鹰教(所属殷天正):
内三堂主: 天微堂主殷野王;紫微堂主殷素素;天市堂主李天垣 。外五坛主: 青龙坛主程嘲风;白虎坛主高山王;朱雀坛主常金鹏;玄武坛主白龟寿;神蛇坛主封弓影。朱雀堂堂主后为朱元璋。
扩展资料: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教派,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又作牟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是一种带有诺斯底主义色彩的二元论宗教。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
摩尼教约于六至七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复由新疆传入漠北之回纥,而盛行于该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应回纥之请,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政府之举。
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明教一词至清代虽已不复见于文献,但“明王”出世之说,犹流传于民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教(宗教)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c093a0d4a7fa4e9a9bc019b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