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力几乎是清军的一倍,三藩已饮马长江,为...

清朝康熙年间,清政府决定削藩,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以及各种割据势力,随即开始展开“反清复明”的战争,开始似乎势如破竹,但最后却又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呢?请看小编的分析。
得民心者得天下
王辅臣在甘肃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广州起兵,孙延龄在广西起兵,吴之茂在四川叛变,蔡禄在河北叛变,郑经在台湾响应。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形势对吴三桂一片大好,但实际上,大家不难发现,这其中缺少了农民起义,起来反抗清廷的都是一些地方割据势力,而这些军阀平日里对老百姓的剥削,可能并不比清廷要少多少。 此时的清王朝正值康乾盛世的开始,康熙一改多尔衮执掌朝政时的反动政策,废除了圈地运动,对农民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人口增长,并且向他们承诺永不增加赋税。此时的劳苦大众,因为刚经历了,明末清初的连年战乱,都想早点儿过上安稳的日子,可以说是民心思定,所以吴三桂起义以来,响应者寥寥。
吴三桂出师无名
吴三桂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反叛清廷的,但这个说法并不能服众,大家都知道正是吴三桂,作为一个带路党,领着清军入关的,可以说吴三桂是明朝覆灭的罪魁祸首之一。同时这之后吴三桂作为清政府的爪牙,帮着清政府扫荡南中国,一举剿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同时杀害了无数的反清志士。大家都没有忘记,南明皇帝就是吴三桂亲手杀死的。由此可见,吴三桂并不能获得广大汉人的支持,同时在那些深受忠君爱国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当中,吴三桂的作为更是让人感到不齿。
三藩同床异梦,各怀鬼胎
三藩当中,除了吴三桂一心想要与清王朝为敌,其他两个都摇摆不定,期间更是出现了多次反复,一时间他们投靠了清朝,一时间他们又反叛清朝帮助吴三桂,他们更多的是在关注局势的发展,看一看哪一方可以取得更大的优势,然后就押注那一方,以此来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是其他藩王支持吴三桂,他们的士兵也不归吴三桂调遣,这样一来就形同虚设,在对抗清王朝的时候无法形成合力。
吴三桂战略战术上面的失误
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吴三桂,饮马长江,却举步不前。刚开始吴三桂势如破竹,取得了很多优势,但是他不敢跨过长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以南,妄图依靠长江天险来对抗清军。他似乎不明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可以划江而治,但吴三桂心里的打算就是和清政府划江而治。吴三桂驻足长江,足足有三个月之久,本来还没有部署完毕的清军,正好抓住这三个月的时机,完成了最后的部署,同时在这三个月时间里,清政府对其他的藩王展开拉拢,使得他们内部不能团结一致。
到了最后,吴三桂似乎自乱了阵脚,竟然自己称帝,这样一来,他所谓的反清复明旗号,就彻底失去了作用,同时他也彻底失去了民心。此时的其他藩王一想,我们为什么要为吴三桂打仗,顿时整个阵营分崩离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吴三桂从始至终都缺少战略眼光,缺少通盘的考量,缺少反清的决心,其实就是一介武夫,他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
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王辅臣在甘肃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广州起兵,孙延龄在广西起兵,吴之茂在四川叛变,蔡禄在河北叛变,郑经在台湾响应。另外,还有四川的少数民族土司造反,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造反,青海墨尔根台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属国朝鲜也开始造反。
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关外及中原地区。造反的各方,对清朝形成了一种包围的态势。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势下,为什么吴三桂最终还是败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吴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吴三桂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
其一,清兵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把他们放进来的。
其二,南明的永历帝,是吴三桂追到缅甸去把他杀死的。吴三桂这“反清复明”的口号,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响应吴三桂的藩镇虽多,但是与吴三桂同心的少,没有形成合力所谓与吴三桂不同心,没有形成合力,又体现在三点:一是藩镇各自为政,并不听吴三桂的号令。每一个造反的藩镇,所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时的利益,并没有从通盘上进行考虑,更不会服从吴三桂的指挥。比如甘肃的王辅臣,虽然他是从吴三桂身边走出去的,吴三桂也在极力拉拢他,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但他其实并不听吴三桂节制。
二是藩镇们在吴三桂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首鼠两端。其中,曾经多次反复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等等。可以说,除了吴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将领郑经(郑成功的儿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总之是摇摆不定。由此可见,藩镇虽多,真正与清朝硬碰的,却非常少。
三是吴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镇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镇守广西的孙延龄,先受吴三桂的拉拢,举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抚下,又投降清朝,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琮击杀孙延龄。孙延龄的部众有和吴世琮发生矛盾,攻击吴三桂军队,后来还成为吴三桂后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说,内部的抵牾,严重消耗了反清军队自身的力量。
第三,吴三桂在战略上出现巨大的失误。吴三桂在领兵北上的时候,他并不敢跨过长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以南,想依靠长江天险,与清军对抗。最后实现就算打不败清军,也划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依靠长江,守住南方防线的。
必须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年迈的吴三桂失去进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进攻的好机会。第四,清军对反叛的藩镇实施各个击破的方式。清军的策略是,对各地反叛藩镇,以招抚为主。只要他们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进爵,但是对吴三桂则坚决打击。再加上吴三桂与个藩镇关系没处理好,所以最终他成为孤家寡人。
第五,吴三桂最后阶段称帝,让他彻底失去民心。吴三桂是打个“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谓明朝皇室后裔(朱三太子),实际上并没有尊奉任何一个明朝皇室后裔。这也罢了,毕竟有一点点说服力。但是最后阶段,他想过一把皇帝瘾,匆匆称帝(或者说“周王”)。这样一来,他便失去了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镇的支持。没有支持,谁还替他打仗?
可以说,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吴三桂自己作死的双重作用下,吴三桂走向了灭亡的边沿。第五,吴三桂病死。吴三桂在世,还可以利用自己多年来与各藩王之间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持,有一定的号召力。吴三桂一死,他的孙子吴世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b9da89f04dc65074bcfb91a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