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三尺”指法律?

纸发明以前,法律条文刻在三尺竹简上,故而“三尺”又指代法律。据近代的一些专家考证,通常竹简分为汉尺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四种,一汉尺约二十三公分。长简称为大册,古人敬称为“典”,是用来抄写重要文献、经籍、诏书律令等。“三尺法”,不是正称,而是代称。是指古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政令条文,因而代指法律,我们常说的“目无三尺法”,就是说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有“三尺”这个数量词,含义却各不相同。最有名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三尺”好理解,就是指距离。而平民出身的天子刘邦总喜欢吹嘘自己凭“三尺剑”得天下,这个“三尺”有讲究。原来,周朝规定:
佩剑分为上制、中制和下制,其中最高级别的上制,佩剑长三尺,所以又用“三尺”来指定剑。当时刘邦不过区区亭长,有没有资格佩三尺剑,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三尺”含义多:曾指代法律
  纸发明以前,法律条文刻在三尺竹简上,故而“三尺”又指代法律。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或语公:“此弄臣,奈何窘之’公奋曰:‘吾知有三尺,何知弄臣’”――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b1bcd6b9bec25746263130e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